第四,融於生活細節。一些人出門必坐車,上樓必乘電梯,卻在下班後勿勿趕往健身房。平時若能將養生生活化,以步代車,堅持上下樓梯,融養生於吃、喝、拉、撒、坐、臥、行、走等生活細節之中,才能持久,獲得“聚滴水成江河,積跬步成千裏”、“積小善成大善”的最大效果。
第五,與糾正惡習結合起來,中醫講“治末病”。“治末病”的要訣之一就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藥王孫思邈稱之為“養性”,此乃獲得健康的法寶。
第六,“審因施養”與“辯證施養”相結合。中醫強調養生不拘一法一式,突出個體化。你需要鍛煉形體,他需要調理飲食,我需要養精蓄銳,他需要調理精神,要各取所需,因人而異,養生不強調整齊劃一或盲目跟風。
明代有位養生家萬全認為養生要注意四點:寡欲,慎動,法時,卻疾。寡欲指不要過分追求功名利祿;慎動指不要過度活動,而是要“動而有節”;法時指人的飲食,生活要順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證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卻疾指卻病養生。萬全認為,人要想健康長壽,關鍵在於自身的調理、養護。藥物是不得已而求之,不可濫用。(詳見2013年5月13日《醫藥養生保健報》)
八、養生與養神的關係
中國養生學從來都視養神為首務,正所謂“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古代養生家大多認為調養心神,不但能使心強腦健,有益於精神衛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養心調神還可以有助於調養整個形體。中醫認為,養心則養生。要以德養心,“積善成德”;以仁養心,心懷寬容,樂善好施;易性養心,“笑口常開,青春常在”;哲理養心,待人待己,內心平和。中醫認為心神能統率五髒六腑、五官七竅、四肢百骸,主宰一身。養神的要點有六。
一是調情誌。情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情誌太過則損害肌體的內髒,“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既不使太過,又不使持久,做駕馭自己情感的主人。“世人欲知衛生道,順理修身去煩惱”(《孫真人衛生歌》),心胸豁達,樂觀開朗,遇事不怒,七情適應,乃是智者的養生之道。
二是慎勞神。《壽世青編·養心說》主張:“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樂,應以自然,任其自去,此養生之法也。”這是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不為那些非原則的瑣事而憂慮焦躁,也不為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如果經常的焦躁不安,思慮重重,患得患失,便會傷神毀誌。
三是不貪得。老子的論道是中國養生之道的學術淵源之一,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止”、“知足”就是不受利欲的引誘,不作過分的奢求,這既不是什麼恥辱,也不會有什麼危害。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恬淡虛無,少思寡欲”,“靜柔氣功,生生不息”,“行事謹慎,回避禍害”。
四是尋寄托。《壽親養老新書》說:“養老之法,凡人平生為性,各有嗜之事,見即喜之。”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也說:“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發展興趣愛好是消除孤僻鬱悶的好辦法。有好琴棋者,有好書畫者,有好古玩者,有好禽鳥者,有好花木者,各以嗜好尋求,自得其樂。充實業餘生活,使精神有了寄托,達到“樂以忘憂”、“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
五是重養性。古代醫家及養生家都強調“養生莫若養性”,養性是指加強道德修養。唐代“藥王”孫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人們隻有重視道德修養與人為善,心理才能處於愉悅平衡狀態,身體機能才能和諧。
六是重調養。人的精神狀態對身體的影響更勝於物質。中國古代醫家、道家、養生家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對患者的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排除雜念,保持心地純樸專一,順乎天理。莊子《達生》篇認為,把世事丟開則形體不勞累,看破生死,無心於生死得失,則精神不會消耗,身體就會健康。孔子提出“仁者壽”、“智者壽”。董仲舒認為,仁人之所以多壽,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養其身。著名醫學家石天基作了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樂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心一樂,病都祛。心病還用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專家認為,人類50%-80%的疾病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如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等。實踐證明,形神一體,精神與健康血肉相連,密不可分呀!
九、養生與平衡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