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老人多長壽,首先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氣候條件。山區綠色植物多,植被比較好,空氣清新。山裏多瀑布、山泉、雷雨、閃電,所以空氣中含有數量眾多的負離子,而負離子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強健神經係統、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種“長壽素”。此外,山區環境較好,沒有工業汙染,也少有噪音,有的是鳥語花香和美麗的自然景觀。山區人文氣候也非常美好,人情純樸,勤於勞作,暴力犯罪事件較少,人與人關係也比較和諧。受居住環境的限製,生活在山區的人們從小就有勞動的習慣,長年勞動鍛煉,使他們擁有強健的身體。勞動強度較大,還導致山區的人們在粗茶淡飯中也能保持良好的食欲,晚上有比較好的睡眠。山區水質清新,植物性食品豐富,壽星們都長年飲用山泉水,愛食野菜野果,也善於采食草藥,有著用之不竭的天然保健食源和藥源。此外,山區人與世無爭,隨遇而安也容易使他們頤養天年。北大哲學係教授李中華說,北大哲學係包括在世的教授,90歲以上的有十餘人,馮友蘭、梁潄溟、張岱年、任繼愈等都是90多歲的高壽哲人。老先生們的長壽與北大的環境有關,如果一個環境矛盾百出,勾心鬥角,每個人都不愉快,置身其中是很難高壽的。環境是人創造的,反過來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和諧的環境對養生非常重要。這就是養生與環境的關係。
六、養生與季節的關係
傳統的養生觀念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健康長壽,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季節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因此,養生保健要順應天地四季之變化,五穀果蔬之調養,使人體能隨自然界變化而產生相應的抗禦能力,以適應季節周期變換,達到防病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人要根據不同季節和食物的功能來選擇自己的食物。如春季食用生薑、薺菜、白菜等祛風散寒的食物,夏季多食冬瓜、苦瓜、黃瓜等清暑祛濕的食物,秋季常食銀耳、芹菜、雪梨等潤肺養陰食物,冬季應食狗肉、羊肉、蘿卜等補脾溫中的食物。
《黃帝內經》認為,“飲食應該地道”。“地道”就是節氣,人的飲食應遵守節氣的變化,人吃的東西要按節氣規律去吃,吃應季食品,這才是合理的養生之道。如春季氣候轉暖,陽氣上升,食療原料多選用茭白、生薑等清淡宣散的食物,少用狗肉、羊脊骨等厚味溫補食物。人患的一些疾病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在某一季節發作或加重,如冬季脾胃虛寒之胃病,腎陽虧虛等,在選用食物時,應配以海參、鯽魚、黑豆、鵪鶉等溫胃壯陽的原料,以防該病複發。
老年人冬季進補要記住八個字:“益氣、養血、滋陰、補陽。”1.益氣,老年人脾胃氣虛,消化力弱,常出現氣短懶言、四肢乏力、脈搏無力等症狀,可用黨參、黃芪、山藥、大棗、羊肉、蓮子等;2.養血,老年人血虛常表現為麵色萎黃或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手足發麻等症,可用熟地、當歸、阿膠、龍眼肉、羊肝、葡萄、黑豆等;3.滋陰,老年人津液虧損,五心煩熱,消瘦便結,脈弱而數等,可用天冬、麥冬、石斛、枸杞、玉竹、銀耳、木耳、百合、梨、甘蔗、龜肉、鱉肉等;4.補陽,老年人陽氣不足,常表現形寒肢冷,乏力自汗,腰膝酸軟,小便不利,脈弱而遲,可用附子、狗肉、羊肉、蝦、核桃、韭菜、幹薑、橘子等。老人進補應掌握藥物和食品的四性五味及補益作用,能在身體需要時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些藥物和食品合理進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天要靜養,學會吃和睡”,這是陝西省老中醫楊宗善教授的經驗。他認為,冬季三個月是人生機潛伏的季節。冬天養生關鍵是“藏”,“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是自然規律。冬天,老年人除了吃之外,就是睡眠。冬天應該多睡一會兒,不要太早起床,有利於儲存能量,減少體力消耗。
七、養生與祖國醫學的關係
中醫養生,博大精深,職業中醫養生的精髓體現在六個方麵:
首先,是中庸之道。中庸原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用於養生不外乎要平衡適中,避免極端化、絕對化。如綠豆湯、白蘿卜、茄子、柿子椒等本來是好東西,可是一些“偽大師”將其功用無限誇大,說可以替代藥物行使治療作用,這就成了十足的謬誤。
其次,是天人合一。養生要符合自然規律,要與時令、環境、社會統一協調。如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季節為例,必須順應四季的變化,應時而動,別跟自然規律對著幹。
第三,要力求簡單。有人分析了近千名長壽老人養生的秘訣後,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簡單”。唯有簡單才能長期堅持,最終獲得高壽的回報。可見大道至簡的人生哲學也適用於養生。難怪中醫強調抓住本質,化繁為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