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談談健康(7)(3 / 3)

“兩少”,是少費神、少揪心。此乃“帶病長壽”的重中之重。有些老年人退休了,牽腸掛肚的事卻多了。賦閑後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或因子女安排,或因老友減少,或因私利,或因虛榮,處處斤斤計較,鬧心傷神,牢騷滿腹,如此下去,怎能不加劇病情呢?人應如杜甫所言:“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

人老了,風雨滄桑,有點病是正常的。有了病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否從容麵對,端正心態,所謂“貧堅誌士節,病長高人情”(白居易)。如今,時逢盛世,老年人都衣食無憂,看病吃藥也不成問題,保健知識更是普及了。倘能做到“兩不”、“兩多”和“兩少”,帶病長壽是完全可能的。據德國健康雜誌《生機》報道,科學研究發現,人體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適應和疾病。這種治療過程是由荷爾蒙、免疫抗體等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在這個過程中,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非常重要。

五、21世紀是健康長壽的世紀

科學家們斷言,在這個長壽的世紀裏,許多人都能活到百歲,其中有的還能活120歲。60歲是國家法定的退休年齡。60歲前要為國家、社會建功立業,60歲以後,許多人仍然壯心不已,步入人生的第二個黃金階段,有人說這是人生第二春。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把60歲界定為“中年期”,人們進入60歲以後還有三四十年或更長的歲月。人生從六十歲開始,“六十而立”是健康老齡化的關鍵詞。

世界衛生組織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在人均壽命方麵,男性平均預期壽命最長的是聖馬力諾男性,平均可活到80歲;澳洲、冰島、日本、瑞典及瑞士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9歲;加拿大、摩納哥及新加坡等地男性壽命為78歲;英國、法國、德國男性壽命可達77歲;美國及古巴等男性壽命則為75歲。女性以日本人最長命,平均預期壽命為86歲;摩納哥婦女緊隨其後,平均可活到85歲;西班牙、澳洲、法國、意大利及瑞士等地的女性平均活到84歲;英國及美國婦女壽命分別為81及80歲。

中國衛生部於2008年7月發表的《2003~2007年中國衛生發展情況簡報》指出,中國公民平均預期壽命由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05年的73.0歲。2009年上海女性平均壽命達84.1歲,居全國之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2010年10月海南省民政廳統計顯示,海南百歲老人密度全國第一,比率是10萬∶13.22。據新華社2012年12月26日中國老年學會發布調查數據稱,2012年我國百歲老人4.7萬。其中,男性百歲老人健在9505人,占總數的19.9%,女性百歲老人健在38268人,占總數的80.1%。女性壽命比男性長,已被世界各國所公認。從城鄉比例分析,城鎮生活的百歲老人占26%,鄉村生活的占73.9%。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當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民族或族群的指標,健康和長壽是最重要的。國家的強大和富有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要體現在某一國家和地區的所有人在生活上所能獲得的福祉,而最能體現人民幸福和快樂的莫過於健康和盡可能的高壽。從現代生命倫理的意義上講,在追求長壽的同時,要講究生命的質量和生活的質量。一個人活著不能隻是能吃能睡,也不能疾病纏身,而且應當享有健康,有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心情愉悅、生活自理,這才是應有的質量。長壽也要講“質量”這是一種嶄新的理念。廣西巴馬縣是世界長壽鄉之一。有一次自治區裏的有關部門請一些百歲老人到首府南寧來介紹長壽經驗。活動之餘,有幾個長壽老人非常感歎:“要是我們也生活在城市中,吃得那麼好,住得那麼舒服,就是讓我們少活50歲都願意!”壽星的話並非客套,而是言不由衷。長壽要追求,而人們更要追求長壽基礎上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高既包含物質享受,吃好,住好,衣食無憂,也包括精神享受,無煩無惱,樂觀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