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談談健康(7)(2 / 3)

6.適當進補,食補為主。據專家調查,日本10158名百歲壽星,都重視合理進補,但以食補為主。美國紐約有一對黑人親姐妹,姐姐塞迪104歲,妹妹貝茜102歲,她們除了練瑜珈外,常吃魚肝油、維生素和大蒜。長壽地區居民飲食大多以綠色蔬菜為主。壽寧人很重視進補,特別是參茸補品隨處可見,孰不知這補那補不如飯菜補。

7.吃好吃少,七分為妙。壽星中胖子極少,患動脈硬化和心髒病的很少。101歲的兒科專家蘇祖斐每晚服維生素B1、B2、B6、C、E、葉酸,冬天加服人參、黃芪、白術、大棗等,每天吃主食不到100克,他說,在保證營養均衡前提下,“食愈少,壽愈長”。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每日熱量限製在1400~2000千卡的人,心髒功能同比他們年輕15歲的人一樣。美國科學家推論,人類如果采用“少吃”這種模式,壽命概率可望增加20至30年。

8.團結友愛,和睦相處。親情助高壽,長壽地區的人們很注重家庭關係與社會關係的團結和睦。他們認為,自身健康同周邊朋友關係密切。交友就交健康之友。追求健康的理念,朋友團結在一起,既鍛煉強壯了體魄,又讓人身心愉悅,利己利人,一舉多得。

四、亞健康者也可長壽

據統計,目前我國中老年人中“三高”和心髒病患者占三成以上,而心腦血管和內分泌疾病很難治愈,有些還會滋生各種並發症。所以不少老年患者對前景憂心忡忡,充滿疑慮:我們能頤養天年、“帶病長壽”嗎?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帶病長壽”者大有人在。

世界著名石油、石化專家,我國煉油科技奠基人侯祥麟院士,是一位身患多種疾病的老人。他堅持與病魔作鬥爭,不背包袱,耄耋之年還天天上班,活躍在石油石化第一線,在忙碌中歡度晚年,享年97歲。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多病纏身,自稱“四半老人”--“半聾、半瞎、半瘸、半拐”。但他心態好,畢生潛心學問與寫作,自言“腦子越來越鋒利”,得享98歲高壽。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今年已經90高齡,她的鶴發童顏,靈活身姿總給人青春常在的感歎。其實早在1966年她就罹患腸癌,做了大手術,一名醫生甚至斷言她“來日無多”。但秦怡始終心態樂觀,堅定與疾病抗爭。她認為,步行是人類最好的補藥,她平時靠散步和快步走來鍛煉身體,每天平均走5千到1萬米。外出辦事,隻要距離不是很遠,她一定步行前往。2013年1月17日《福建老年報》刊登了《陳立夫:帶著糖尿病活過百歲》的文章。陳立夫,是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家,生於1899年,卒於2002年,享年103歲。陳立夫曾說他身體並不特別強壯,58歲患了糖尿病,還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做過兩次手術,還有其他病,居然能活過百歲,都是因為他對養生防病有自己獨到的體會。

上述的範例都證明“帶病長壽”不是夢。總結他們長壽的經驗,除了堅持合理的生活習慣、科學的飲食結構、適宜的體育鍛煉、樂觀的精神狀態外,還必須做到“兩不”、“兩多”和“兩少”。

所謂“兩不”,即不畏懼、不輕敵。“帶病長壽”的關鍵,是既不能怨天尤人,喪失信念,又要客觀科學地麵對疾病。一邊尊重醫囑,積極配合施治,一邊又用繁忙的創造性工作擊退疾病帶來的生理和心理隱痛,做到“齒發雖衰而風韻猶存”。

“兩多”,指多運動,多活動。大凡“帶病長壽”者,沒有一個是養尊處優、四體不勤的懶人。他們不一定天天去跑步、打拳,但必定愛好活動,散步、澆花、做家務,樂此不疲。至於學習,就是活動大腦、勤於思考、汲取新知。讀書沒有功利的羈絆,一旦進入知識的海洋,遨遊古今,暢想未來,增加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也達到了“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舊書不厭千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健身要先健腦,大腦會越用越“新”。日本科學家發現,勤用腦的人即使七八十歲了,他們的認知能力、聽力、視力和反應能力均比同齡人好。因為靈活的大腦是生命的原動力。讀書也能益壽延年。“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經常讀書用腦的人,思想敏銳開闊,精神樂觀灑脫,矛盾容易化解,心理常葆平衡,促進身心健康。讀書動腦,讓老年朋友感受到退休後“另一種生活”的幸福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