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談談健康(6)(2 / 3)

還有薑太公的養生法:動靜結合,天人合一。薑太公將釣魚作為養生之術,他幾十年如一日,隻要一有空便持竿傍溪,靜觀水天一色。他無餌直鉤,“釣魚是假,賞魚是真”。薑太公在垂釣中磨煉自己的毅力和耐性,養成了謀大業不求功名利祿的胸懷,從而以豁達、寬容、仁和獲得了健康長壽。

在中國曆史上,陶弘景是傳統文人理想的完美化身。他是南北朝時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和文學家,他“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他著述頗豐,《養生延命錄》是他整理的一套養生專著。他主張“閑心”、“勞形”以養生。

紀曉嵐,豁達幽默利長壽。紀曉嵐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河北直隸河間縣人,清代著名的大才子,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能詩善文,學識淵博,才思敏捷,幽默詼諧,出口成聯,被稱為“對聯大王”、“一代文宗”。他認為,豁達樂觀、幽默風趣是一種積極而健康的品質,是一種長生不老藥,擁有這種品性可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悅、胸襟開闊。從他書寫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條幅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不計榮辱的高尚品質。他享年81歲,這在當時也是很高壽的。

總之,心理平衡、心態年輕對老年人是最重要的。有一首民謠《長壽歌》是這樣說的:“八十不稀奇,九十多來兮,百歲笑眯眯,七十小弟弟,六十睡在搖籃裏。”衷心祝願大家健康愉快、長命百歲!謝謝大家!

長壽與健康

健康長壽是人類的共同期盼,是古今中外人們美好的理想。健康與長壽是矛盾的統一體,在正常情況下,健康才能長壽,但不等於長壽就一定健康,也不等於健康就一定長壽。現代社會更多的是講究生活的質量,對生命個體來說健康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從事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才能為社會作貢獻。80歲能爬山,90歲能走路,100歲能生活自理,應該成為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內容。

去年,我給大家講了“老齡化與健康”、“科學生活與健康”,今天與大家共同探討“長壽與健康”。這方麵的資料很多,內容很豐富。諸如“順其自然得長壽”,“人緣好會長壽”,“O型血的人最長壽”,“多夢者壽命長”,“不撒謊讓人更長壽”,“學者大師多長壽”,“創造力越強,壽命越長”,“積極社交會長壽”,“積極思維可延壽”,“有原則者更長壽”,“有病也可長壽”,“淡泊者長壽”,“仁者長壽”,“愛俏者長壽”,“不服老更能長壽”等等,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節課我想從五個方麵來探討長壽與健康這個問題。

一、人類壽命的發展曆史

1.國外研究人類壽命的成果

俄羅斯研究人類壽命的專家(德·阿恰基)和匈牙利人類學家(亞諾什·涅麥什克裏)共同對古代人的壽命進行大量的研究,寫成《人類壽命和死亡率曆史》一書。研究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的平均壽命約為15~20歲。

新石器時代人類壽命的變化並不大。但活到40歲的人有所增加,平均壽命大約在22歲。出現文字以後,核對人類祖先壽命方便得多了。古埃及人的平均壽命為22.5歲。

匈牙利的佐洛瓦爾居民點的發掘表明,10至12世紀時,當地人的平均壽命為28.73歲。可見,中世紀同古代比人類壽命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

人類壽命科研的真正開端是1693年,著名英國天文學者埃德蒙特·加列伊公布了1687~1745年一些修道士的死亡率,這些修道士的平均壽命為39.8歲。1837年,專家統計表明日內瓦居民1814~1833年間平均壽命達到40.7歲。上述資料表明17~18世紀,人類平均壽命在緩慢提高。

2.中國對人類壽命發展研究的貢獻

中國有一部《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的黃帝,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共計3213卷,4000多萬字。《二十四史》對自有王朝體係以來的社會發展和人口狀況有較為完整的記述,這是大大優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查閱這部典籍及相關史料可知,中華民族在各個曆史時期的平均壽命大致狀況是:夏朝平均壽命18歲,秦漢時代平均壽命20歲,唐代平均壽命27歲,宋代平均壽命30歲,清代平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平均壽命35歲。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民生條件的改善和醫學的進步,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57歲提高到現在的74歲。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非洲,由於貧困、戰亂和饑餓,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40歲。這個數據大致上是與世界人口壽命發展狀況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