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是心靜。心靜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素質,一種生存的本領。人到老年,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可以延年益壽。心靜如水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心靜,就是待人處世要心平氣和,這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它是超越自然,超越功利主義的一種高雅境界。它可使你擺脫生活中的憂愁和煩惱,品味到人生中的內涵和真諦。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一帆風順者少,所以逆境和挫折在所難免。如果你能靜下心來,冷觀生活,不為他人的好運而妒火攻心;不被自己的挫折而心灰意冷;不為他人的財富而怨恨不平;不被自己的貧窮而自賤自卑,努力排除外界的各種幹擾,始終保持心靜神安,體內心氣運行自然平和,機體因而調節正常,自然延年益壽。“心靜”自然不是心如止水、無所追求,而是將名譽、地位、享受、欲望等身外之事置之度外。不張揚,不自傲,不被名氣所困,不被世俗所累,平心靜氣地從事自己鍾情的工作,走自己的路;即使退休也矢誌不渝,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生活待遇上不奢求,順其自然,心平氣和地麵對現實……這樣才能達到心態平衡、健康長壽的境界。
第五是樂觀。樂觀大度,從不煩惱。“人樂百年壽,家和萬事興”。人樂指人世歡樂。《莊子·天道》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家和,指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生活的港灣。“世間第一樂地,無過家庭。”(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部》)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與老年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裏友情,不僅關係到家庭的幸福美滿,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據對1445名百歲壽星長壽因素統計,精神樂觀占90.1%。這些老壽星有的一生坎坷,遭受磨難;有的一貧如洗,生活艱難,但他們都是樂天派。由於心態平和,從容應對,終能度過難關,柳暗花明。相反,自卑的人老得更快。人至暮年,生理功能減退,適應能力下降,身心出現一係列的退化性變化,這就叫衰老。自卑的人,情緒低沉,鬱鬱寡歡,與人疏遠,缺乏自信,心灰意懶,食欲不振,記憶衰退,皮膚多皺,牙齒鬆動,自卑促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常走下坡,老得更快。
第六是養性。修身養性是連在一起的。心理平衡養性重要。俗話說:“周瑜、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所謂脾氣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性情,也就是秉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秉性,或溫順沉穩,或急燥暴烈,或寬厚仁慈,或剛愎自用……人的秉性形成是多種因素決定的,非一日之功。
有副對聯說得好:“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可見人的脾氣是不好改的,故有“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之說。若從養生與健康角度而言,壞脾性屬於不良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周瑜因氣短而殞命,項羽因剛愎自用而毀身,都是壞脾氣害人的前車之鑒。
調養脾氣也叫養性。特別是老年人,要清心寡欲,心平氣和,行忍性情,知足常樂。這樣,在遇到逆身之言,憤心之事,不測之由時,才能製怒、定神,忍下難忍之事,咽下難咽之氣,因柔克剛,因和克戾,不失君子之風,不損五髒之氣,心和氣順,自然益壽延年。
第七是學習借鑒古人養生的經驗。在修身養性方麵古人有許多經驗值得學習借鑒。諸如,孔子說,年輕時,氣色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正旺,要警戒的是好鬥;年老了,血氣衰弱,要知足常樂,莫貪得無厭。他經常啟發弟子,要心地平坦,不憂愁,不畏懼,無論在什麼崗位都不能產生怨氣,要開朗樂觀。孔子起居有節,遵循規律。他討厭白天睡懶覺的人。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在飲食方麵有七不吃,即:糧食發黴變質不吃,魚肉腐爛不吃,氣味不正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該吃飯的時候不吃,切割得不好的肉不吃,沒有調味的醬醋不吃。這就避免了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各種疾病。孔子心有仁善、慈悲為懷。要求統治者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
又如老子,老子與孔子、墨子鼎足而立,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學派。老子的《道德經》強調生命活動要符合大道。老子認為:“死而不亡者壽”,“與天地同存,與日月爭輝”。老子提醒人們“禍莫大於不知足”,主張“少思寡欲,知足常樂”、“保養精氣,順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