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親自給自己的母親獵過一張“一鬥珠兒”的皮子。
給母鹿剖腹,發現裏麵有一頭小鹿。這樣的事情,看到的那一刻會有些吃驚,但過後卻未必會太過慌亂。
侍衛把這件事當作笑話一樣告訴了他的同僚。
查事的人查來查去,一切正常,唯有這件事有衝撞鬼神的可能。
殺了母鹿和它未出生的孩子,莫不是引來了母鹿冤魂的憤怒?
對於宛初來說,鬼神這樣的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可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鬼神之怒,比伏屍百裏的天子之怒更加可怕。
沒過多久,那侍衛便被五花大綁地送到了禦前。
慕容源本是打算嚴懲罪魁禍首,可是一看那侍衛,卻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那侍衛不是旁人,他的名字叫澹台佑。
如果犯事的是別人,那還好辦,直接革職查辦貶為庶民永不敘用甚至流放了事,若是還不能平息母鹿的憤怒,找個罪名讓他祭了神也可以。可這偏偏是澹台佑。
澹台佑是誰呀?三朝老臣、鎮國公、一品威遠將軍、樞密院執掌者之一澹台荊的嫡親孫子。
這下可不能敷衍了事了。
本來麼,宰了頭懷孕母鹿這樣的事情,放在平時,最多不過一頓斥責,或者多一個“不仁”的罵名。可放在了現在,“觸怒鬼神”,還連累了龍體康健,連累了江山社稷,這便是可以上綱上線的大事了。
慕容源為難了。
若是往輕裏判罪,難免要引來鬼神更大的怒火;可要是往重裏判了,如何能不寒了天下老臣功臣的心?
澹台荊不是旁人,那是從文宗皇帝的時代開始就征戰四方屢屢建功赫赫有名的將軍,是輔佐三代帝王的能臣,是大寧的功臣!
更何況,澹台荊身後還有大群的依州貴族在支持他。
若是這次拿澹台佑開刀,就相當於是打了澹台荊的臉,給了澹台荊好看,也相當於是給了澹台荊身後的所有貴族、功臣、老臣沒臉。
換一個角度來說,這樣一來,等於是助長了江朔的勢力。小心翼翼維持多年的平衡要被打破,向江朔一方傾斜。
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是慕容源所樂意見到的。
苦思冥想之中,慕容源想起了子微。若是他在,好歹也能將他的意見作為參考。以他的名義推出處理澹台佑的方法,就算會引起澹台荊一係的不滿,也有人與慕容源分擔指責。
可是派去的人卻回報說,福王病重,不能見人。無奈之下,慕容源隻好自己來辦。
於是,澹台佑被連貶五級,貶入西北大營;澹台荊家教不嚴,罰俸一年
貶入西北大營,聽起來有幾分流放的意味,卻又不盡然。若是澹台佑能夠立個不大不小的功勞回來,慕容源早晚有一天能夠重新提拔他。
至於罰俸,不消說,算是所有刑罰之中最輕的一項。對於澹台荊這樣的人來說,又沒有那一份俸祿,生活都沒什麼兩樣。莊子、鋪子、下官的孝敬,這些才是澹台荊這樣根深葉茂的重臣主要的收入來源。
除此以外,慕容源還下令,請來法師百名在圍場設壇祈福、超度亡魂。一時間,營地裏熱鬧無比。
最後還有一份旨意,春獵有傷德行,不利生物繁養,今後一律改春獵為秋彌。
宛初知道以後便笑:“最後這一份聖旨倒還有些靠譜。隻是少不得又要有一堆禦史閑著沒事幹上折子駁旨了。”
本來遊牧民族都知道春天是繁養生息的季節,不宜打獵。大寧的春獵違反了草原上的規則,本不該如此。隻是春獵是太祖皇帝開口定下來的製度,這才被保留到了現在。
當年太祖入關,在青州大敗宣朝軍隊主力,從此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那場大戰發生在春天,因為到了最後局麵幾乎是一邊倒的情況,故又被太祖皇帝稱為“春獵”。
-------------------------
子不語怪力亂神。我想說,宛初真的不信神……她和子微有個共同點,比起鬼神來,他們更情願相信自己。
話說春獵就是一項野蠻製度啊……
其實這隻是為了把話圓過來(捂臉)。最開始寫《青州》的時候沒有想到春獵的不可行性。原諒則些個吧……
文中有病句,但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改比較好,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就是解釋澹台佑身份的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