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說:“小就是美。”以善做生意享譽海內外的溫州人不是經濟學家,但他們懂得:經商做生意必須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的積累,方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小商品、大市場”,這是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曾經給溫州提的六個字。溫州最早的十大專業市場堪稱中國市場的一個啟動點。這些專業市場崛起於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一兩年,在它身後是400多家產銷基地,還有神通廣大的10萬名購銷員。當年撐起溫州經濟“半壁江山”的家庭工業異常活躍。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選擇這種商販式的專業市場的商品交換形式,是曆史的一個階段。
《科學投資》雜誌曾經聯合新浪網站,對北京、上海、廣東、西安、溫州、石獅、東北等13個城市和地域的商人性格和經商風格進行調查,寫就了《中國商人必勝寶典》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對溫州商人作了剖析:從小處著手是溫州商人起家的拿手好戲,也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奧秘。
調查報告稱,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角角落落都活躍著一群群浪跡天涯、不辭勞苦、精明肯幹的溫州人。在溫州人眼裏,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正因為如此,溫州人四處闖蕩,占據了外地人不屑一顧的那些領域,不聲不響地富了起來。溫州人“四處出擊,八麵埋伏”的方式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精神,不僅活躍了各地的市場,更帶來了發展市場經濟的巨大的觀念衝擊。
溫州人做生意,注重從小處著手。他們意誌堅韌能吃苦,用他們自己話說是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他們務實苦幹,隻要有一分錢賺就會不遺餘力地去幹,從不好高騖遠,從不好大喜功。即使是生意已經鋪得比較大,溫州商人仍會像初創時期一樣拚命工作。那些看起來沒什麼錢賺的小生意,他們也不會嫌棄。幾分錢的螺絲螺帽、幾角錢的小元件,他們都會認真對待,把小生意當作大事業來籌劃。從零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一絲不苟,是溫州人創業的共同特點,而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錢賺不來,小錢不願賺,隻好兩手空空,一味抱怨“天不助我”。
紐扣、標簽、標牌、商標、小飾品、小玩具,這些外地人看不上、懶得做的“小玩意兒”,溫州人都做,他們不怕賺錢少,就怕做不來。溫州的小商品之所以遍布全國,在於溫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場的路,他們辦起企業來,也不像北京人、廣東人那樣追求大氣派、大產品,同樣也是從小處著手,不聲不響地填補著全國小商品市場的空白。這裏尤以樂清縣柳市的五金電器、永嘉縣橋頭鎮的紐扣、蒼南縣金鄉的小商品最為著名、最為典型。
說起溫州人在“小”商品開發上傾注的心血,可謂感人之至。靠紐扣發家後,永嘉縣橋頭鎮人並沒因此停步。由於一時扣子廠眾多,造成市場上供大於求,銷路不暢。一些精明的紐扣生產商便千方百計地在新產品、新花樣上做文章,以求贏得客戶的青睞。譬如,有人在扣子上弄個小洞,向小洞內注入香水,使之能進不能出,香氣卻時時逸出,經久而不散。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香水紐扣”新產品投放市場後,女士們歡迎,男士們樂聞,產品由此供不應求,批發交易全用現金支付,企業也由此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