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華人篇(3)(2 / 2)

WZ夫婦得知我要離任感到很惋惜,一再要我去做客,為我餞行。不過,他們有一個條件,要我帶上“禮品”——我的字畫。我無可奈何,隻好挑出一幅臨摹得比較滿意的徐悲鴻的馬,又“揮毫”寫了幾個字才去“赴宴”。

黃大哥和張大姐

黃大哥和張大姐是一對恩愛夫妻,因為:我和他們關係密切,所以我分別叫他們為大哥和大姐。

我和黃先生夫婦認識雖然比較晚,但關係卻非同一般。黃大使的秘書小付回國前對我說,黃夫婦很喜歡中國書畫,你可以經常去他們家玩玩。’

黃大哥和張大姐就像他們的姓一樣普通,但他們的經曆卻很坎坷。他們原籍廣東,由於家庭出身和海外關係,他們夫婦都受到衝擊。張大姐是一個很有智謀的女性。在黃大哥麵臨被揪鬥的情況下,大姐保護了他。70年代,夫婦二人到了香港。在既無資金又無住所的情況下,他們開了一家印刷廠。後來廠子發展了,他們變富了。90年代初,黃先生一家到新西蘭定居。

黃先生的家在離惠靈頓市區較遠的上哈特鎮上。他們的房子很大,環境也很幽靜。一樓除了車庫是一間百十平方米的客廳,二樓是幾間臥室、廚房和一個小會客室。按中國的標準衡量,這樣的住房太豪華了,但在新西蘭,這是很普通的民宅。張大姐很能幹…她不懂英語,但通過了考試,拿到了駕駛執照。她開玩笑說,她在家裏身兼數職:家庭主婦,每天燒飯洗衣帶擦地;護士,這原本是她的老本行,黃先生在香港得過鼻癌,治愈後,大姐花了很多錢為他調養補身體,所以黃先生能恢複得這樣好;張大姐還兼當司機和翻譯,黃先生不會開車,出行離不開大姐,黃的普通話說得不太好,張大姐是當然的翻譯了。

在小付夫婦的引薦下,我去了黃家。黃先生夫婦見到我特別高興,他們把我迎進了屋。我發現他們的客廳和走廊裏到處是中國的工藝品和書畫。我們一坐下,張大姐就忙著做飯。中午時分,我們在他們寬敞的陽台上吃大姐做的粵菜。

大姐最拿手的是燒肉,一塊方方正正的五花肉,經她這麼一做,又香又嫩,而且一點不膩,連我這個不太愛吃肥肉的人也停不住地吃起來。以後我隻要去他們家,大姐總要額外給我捎一塊回家。

為了換一下口味,我提議包一頓餃子吃。這一下我成了大拿,因為黃先生他們不會包餃子。老張買好了上好的鮮肉,在自家的園子裏割了一把鮮嫩的韭菜。我們一邊包一邊聊,包完餃子,大姐把技術都學了過去。由於有新手,餃子的樣子不好看,但味道是那樣鮮美。

吃完飯,我們在一起卡拉OK了一番。說心裏話,在一周的緊張212作後,能有這樣一個去處說說唱唱,再滿足一下口福,那是一種真正的休息和享受。老黃老張十分友好,每到周五總要來電話要我去玩。但每個禮拜天都去總不好意思,所以有時不得不找個不大不小的借口推拖婉謝。

黃夫婦很喜歡我的書畫,後來我5L約了畫家陳康渭一起在他家搞了一次筆會。我給他們在進門的地方寫了一個橫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老張屬馬,我把自己臨摹的徐悲鴻的群馬送給了他們。雖然我一再聲稱,這幅畫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他們還是花了不少錢裝裱,掛在二樓小會客廳的中央。

有一次,黃先生很不好意思地對我說,他有一位好朋友叫“潘有威”,是個窮教師。他想送他一件禮物,如果在街上買件商品送給他倒是又簡便又省事,但未免有點俗氣。他想了半天認為送一幅對聯最好。但是考慮到我工作這麼忙,又不好啟齒。我聽了他道出的原委,一口答應下來。老黃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我挖空心思用潘有威和他是個教師這個特點寫了一幅對聯:

學子遍四海,一無所有亦富有;

桃李滿九州,兩袖清風更威風。

我的對聯在老黃老張那裏出了名,1998年年底,他們又發傳真給我,要我給大姐在美國90高齡的叔叔“張榮健”寫幅壽聯。我動了動腦筋,寫了一幅中堂:

九秩良驥足猶健,

百歲公孫樹正榮。

張老先生在當地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老華僑。我寫的中堂在他90華誕那天登載在當地的報紙上。黃先生特地把剪報給我寄了一份。

老黃老張的子女現在都已長大成人,並有了很好的工作。他們老兩口本可以安度晚年,但他們並沒有坐在家裏吃老本,我和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沒有因為我回國而中斷。1998年夏天,老黃和老張回國來,我實現了他們要在我家吃餃子的願望,在簡陋的鬥室裏使出“北京人”的看家本領招待了他們。隻是因為房子小,我不能讓他們在寒舍下榻,想來他們是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