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50歲,我就親自看到我們丟了很多東西。我小時侯家鄉的民間刺繡很發達。每年夏天,婦女要為丈夫和孩子做拖鞋,鞋幫上繡的花樣圖案很漂亮。但是現在的姑娘恐怕連補個窟窿都不會。”(實際上,現在農村人也不穿帶補的衣服了。)
不知不覺中,時鍾敲過12點。我們雖然談興正濃,意猶未盡,但不得不起身告辭。翁先生送了我一件禮物:一個燒製的竹節形的筆筒,希望我在“揮毫”時用。我對這件禮物是十分喜歡的。
中國文化日
劉備在臨終前對阿鬥說過兩句話:“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雖然道理簡單明了,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1997年9月,我已超期“服役”3個多月,文化部也同意我10月初回國。我這時已開始打點行囊準備“打道回府”了。但就在這個時候,惠靈頓郊區的一個小鎮負責青少年教育的官員來信說,為了使該鎮的小學生在假期有豐富的文化生活,鎮上擬於10月初舉辦“文化周”活動,希望中國使館搞一個“中國文化日”。節目內容隻要與中國文化有關即可。他特地提出能不能教孩子們做一兩個中國孩子最喜歡的遊戲。
這一下我可犯了難。我的行程已經定好,準備交接工作。我向大使請示這個活動要不要搞。大使很通情達理地說:“在這樣的節骨眼上出現這樣的事的確很為難。這事雖小,但意義很大,要是你身體行的話,隻好讓你辛苦了。”他一再向我保證使館其他部門一定會積極支持和配合的。
大使的話說到這個地步,下麵就是怎麼搞的問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像浩瀚的大海一樣。我挖空心思想了半天,終於擬出了一個方案:中國=h3畫表演,兒童舞蹈和遊戲,中國民樂演奏,還有中國食品品嚐。那位官員一聽這樣豐富的內容,非常高興。
這個“中國文化日”,唱主角的是STAN一家。他的女兒有一幫小“香蕉人”同學會跳“撲蝶舞”。但是由於很長時間沒有跳了,動作有些生疏。當她們的家長們得知這個消息後,熱情十分高漲。她們自己掏腰包買了布料,縫製了舞蹈服裝。這種精神怎不叫人感動!
中國食品種類繁多,搞些什麼我拿不定主意,我向廚師小倪討教。他說:小學校裏肯定沒有大火和爐灶,不能搞烹調,最好是包餃子。這一下真是為我指點了迷津。包餃子可以發動使館的夫人們一起幹,學生們可以觀看全過程,還可以親自嚐一嚐。於是我把采購任務交給了小倪。
“中國文化日”放在其它“日”的最後,可以說是“壓軸戲”。但是,能不能壓軸全看我們的臨場發揮了。
那天,我們起了個大早。文化處全體,還有能參加的夫人們,帶上炊具和米麵,把兩輛麵包車裝得滿滿登登。舞蹈隊的家長們開了十幾輛小車,這個龐大的車隊浩浩蕩蕩開進了小鎮。
“文化日”在鎮上的一個多功能廳舉行。那位官員講了幾句話,然後由我主持節目。第一個節目是“撲蝶舞”。10位穿著色彩豔麗的中國民族服裝的小姑娘上了台,她們手拿中國折扇,邁著輕盈的步子翩翩起舞。新西蘭的孩子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舞蹈,他們抬著頭,張著嘴,一個個看得出了神。
接著,STAN的女兒DIANNA和另一個女孩子表演了古箏。她們完整地演奏了“漁舟唱晚”的古典樂曲。這首樂曲是古箏曲的代表作,難度也很大,但是她們演奏得很好,台T響起了一陣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