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千字銘》石刻的落成,為公園這一愛國主義基地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形式,為弘揚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琉璃塔
在公園南湖東岸的假山上,高高聳立著一座綠色的琉璃磚塔。它是清代傑出的建築精品,1959年由太原市東米市路南的新美園遷來。新美園原名“四美園”,是清代至民國以來的一處著名園林。據說“四美”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俱備之意。琉璃塔是四美園中的景觀精品,也是四美園現存的唯一的遺物。
琉璃塔塔高12層,塔身全部用翠綠色釉質優良的琉璃瓦貼麵。雖經百年風雨,沒有一絲褪色變形,至今仍是彩釉學者們學習研究的寶貴財富。琉璃塔塔平麵呈六角形,由地盤、基座、塔盤、塔身、塔頂組成。整體造型玲瓏精致,極具觀賞性。在冬日白雪的映襯下,綠白分明,清新誘人,特別是在雨後的陽光下,更是光豔照人、青翠欲滴。琉璃塔與它稍北麵的三角亭及山下文瀛湖邊的曲橋、涼亭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個擁有山水奇石、拱橋寶塔、曲欄涼亭的精美園林景觀,成為公園一處波光翠影的幽雅所在。
貢院(中共太原支部舊址)
貢院坐落在園內的文瀛湖畔,始建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是清朝山西舉行鄉試、會試的場所。1906年創辦山西公立中學堂,1913年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當時是全省最大的中學,占地150畝。古有才子雲集,議論時政,今有高君宇、賀昌、彭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進行早期革命活動,組建中共太原支部,領導山西革命,現已被辟為中共太原支部舊址,並成立紀念館。
中共太原支部曆史紀念館於2003年3月正式成立。紀念館現包括一棟三層主樓和部分仿古建築平房。目前設有彭真生平業績陳列、中國共產黨山西曆史陳列、高君宇生平業績陳列、賀昌生平業績陳列。它的開發和改建不僅光大了我省的文物古跡文化,增強了社會影響力,而且它用大量的圖片、文獻、實物,輔以雕塑、場景複原、錄影、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展示了中共山西黨組織誕生以來,曆經艱難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團結和帶領全省人民前赴後繼、英勇奮鬥。
萬字樓
萬字樓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飛簷磚木結構建築,是典型的挑簷垛鬥插扉歇山頂式仿明清建築。該樓造型獨特,從高空俯視,其建築格局成一“卍”字形,時人稱之為“萬字樓”。它是一座四角為房間、中間是露天天井的中軸對稱形建築。關於“萬字樓”名稱的由來,民間有傳說是因閻錫山小名“萬喜子”,因此,將此樓命名為“萬子”樓。民國二十六年(1937)春天,閻錫山為紀念父親閻書堂,在眾多高級幕僚的鼓動下,在風景秀麗的文瀛湖東岸破土動工,修建了這座萬字樓。萬字樓占地1300多平方米,當時計劃建成後辟為圖書館,並用“子明”(閻父的字——編者注)為圖書館命名。樓剛建成,還沒有投入使用,日本就發動了侵華戰爭。不久,太原城淪陷,萬字樓隨即被日偽軍改為“日華俱樂部”,成為日本浪人尋歡作樂的聲色場所。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山西省圖書館的前身。後又被市圖書館占用。2004年,公園將其收回並進行徹底修複,恢複其原有的曆史麵貌。經改造後的萬字樓是省城大型書畫展覽中心,經常展出知名書畫家的力作。萬字樓飄散著濃鬱翰墨清香的空氣,吸引著無數的遊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