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廬帖》石刻】
《崇德廬帖》石刻是陽曲回族鑒藏家李希(字削凡)擇選家藏的法書墨跡,於鹹豐二年(1852)至鹹豐五年(1855)集刻的石刻叢帖。
《崇德廬帖》全帖共有30塊,分清、真二卷。卷內收有曆代書法名家鍾繇、褚遂良、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宋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楊繼盛、董其昌、黃道周、王鐸、傅山、傅眉、鄭燮等17位的法書真跡。其中,清卷部分以鍾繇的《薦季直表》為冠首,還收有褚遂良、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趙孟頫等6位名家的法書真跡。真卷部分以明初宋濂的《唐廬坦帖》為冠首,共收有明朝的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楊繼盛、董其昌、黃道周以及清朝的王鐸、傅山、傅眉、鄭燮等11位名家的法書真跡。全帖以宋、明、清法書名家的行草和傅山的法書為主。刻石規格和次序比較自由,不求統一,大致為高31—40厘米的扁方形石塊。不僅清、真二卷之首有楷書鐫刻的“崇德廬帖”四個字,其餘刻石之首也都鐫刻有這四個字。刻石既無統一編號,一石之內又往往不按照書法家的年代順序排列。所有刻石字跡均整,神采奕奕。17家的書體各有千秋,它們有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的“俊邁超逸,純出自然”;有的“雄健挺拔,沉穩大方”;有的“奔蛇走龍,驟雨狂風”;有的“風骨端凝,大度雍容”……真是風格多樣,各臻極致。鍾繇的《薦季直表》墨本原件為小楷,結體偏扁,尚帶隸意,末行署魏文帝“黃初”年號和鍾繇名字。該書是傳世鍾書中最小的,也是最古樸的楷書。因帖中的兩處“民”字都有缺筆,這是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所以眾多專家認為這是唐貞觀禦府摹本,可按真跡對待。褚遂良的《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為長篇行楷,通篇疏朗活潑,遒勁秀逸,堪稱行楷典範。傅山書跡6石,占全法帖五分之一,其中楷書《門徑帖》上的字大小不等,約8厘米見方,與晉祠博物館所藏傅書《介廟碑》風格相仿,一派剛正倔強之氣,堪稱獨有的傅體。《崇德廬》刻成後沒有公開陳列,故而傳世拓本極少,雖然幾經兵亂,也沒有散佚。
新中國成立後,李希的玄孫李玉成把它們捐獻給山西省文管會,並於1958年鑲嵌在耕心半壁長廊南部的內壁上,並增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珂璜題寫的《貼刻序》2石,以記原委。同時,將橫匾形的,高寬規格與《崇德廬帖》石刻相仿的康熙皇帝禦筆行書詩貼7塊,也一起嵌入長廊,視為《崇德廬》附篇。39塊石刻完好無缺,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珍存價值。
【《蒙學千字銘》石刻】《蒙學千字銘》石刻刻於是2006年6月1日,是鑲嵌於公園南湖西岸耕心半壁長廊北部的一組大型碑刻。碑長15.3米,高1.86米,每個字大小約9厘米,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碑刻。
《蒙學千字銘》石刻是由山西省供銷學校老教師王彤撰文,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望進書丹。在山西省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太原市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太原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山西省殘聯、山西省教育出版社、冰心藝術社、懷冰藝術社、山西省高新會計師事務所、太原市園林局、兒童公園等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由山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山西省關心下一代事業發展基金會出資興建的。其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依次為“天地元始,生命演化”、“中華民族,和合永興”、“求知上進,勤奮努力”、“自強不息,團結奮進”、“品德為宗,貴在踐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以古千字文的句式,從曆史、科學、文化、修養等方麵進行了概述,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全碑以規整的隸書書寫,摻以篆書的筆法與結體,用行書筆意運之,以書載道,方峻古樸,含蓄多變,是青少年學習書法的範本。原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趙雨亭為《蒙學千字銘》石刻題寫了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