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擴建太原城時,金雞嶺與文瀛湖均被圈入城中,每至夏秋時節,湖麵上被八卦烽煙籠罩,煙波虹霓,煞是好看,晉人稱這一美景為“巽水煙波”。“巽”是八卦東南方位,文瀛湖在太原城的東南,故稱“巽水”。這裏也是古代的文化教育場所,是文廟、貢院的集中區域。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冀寧道連甲對這片“文瀛湖”又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理,在北湖東南新建一小涼亭,匾書“影翠亭”,在湖的四周安設木柵欄,湖內放置小木船,這就是公園的原始雛形,並使這裏漸漸成為風景宜人的遊覽地。每當旭日東升時,太原城東南方的文峰、宣文二塔的倩影,常常倒映在文瀛湖中,就好似兩支在翻開蓋的巨大硯池中吸足濃墨的巨筆,時刻準備揮毫一般。因當時山西出了許多的文人名士,故有“寶筆寶墨鑄絕文”的說法,且長期而廣泛地流傳著。相傳有個南方著名的僧人雲遊來到文瀛湖畔,發現了這一壯觀的美景,不禁讚道:“難怪山西出了這許多文人名士,原來都是因為有這塊文脈極盛的風水寶地。”
文瀛湖南岸的貢院每隔三年都要舉行一次鄉試,而中舉者必須在唱經樓發榜後,前往太原城中最高的建築,即素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美譽的鼓樓擊鼓,再到人稱“鳧氏鍾聲”的鍾樓撞鍾,隨後前往文魁樓刻碑留名以示紀念。
狀元橋
淩架在文瀛湖南、北湖之間的單孔石拱橋,就是著名的狀元橋。最早的時候,它隻是一個簡陋的過路石板橋,西接小袁家巷,東通皇華館。因距離省城舉行鄉試的貢院較近,趕考的文人學士常到此地遊覽。因此,給它取了“狀元橋”這個雅名。
有關狀元橋,民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被唐朝大畫家閻立本譽為“滄海遺珠”的一代名相狄仁傑,祖籍並州太原府東南的狄村。他出生於一個小官吏家庭,幼得良母教育,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準備前往京城趕考,求取功名,以報效國家。進京趕考途中,經過當時最繁華熱鬧的海子邊。在駐足歇息時,他萌生了遊覽文瀛湖的念頭,於是沿湖信步走來。當他行至文瀛湖上石板橋時,迎麵走來一位身穿素衣的白發老翁,微笑著贈給他一枝杏花,並對他說:“杏花贈給狀元公。”說完,老翁飄然而去,瞬間無蹤無影。獨立橋頭的狄仁傑看看手中的杏花,又望望碧波蕩漾的文瀛湖水,心情豁然開朗,先前旅途的勞頓蕩然無存。他隨即動身前往長安趕考,待揭榜後,狄仁傑果然高中本科狀元。及第後的狄仁傑奉禦旨誇官,回鄉省親。回鄉途中,他想起趕考前贈給他杏花的老翁,心存感激,於是專程來文瀛湖舊地重遊,期盼再續仙緣。後人為紀念這個美好的傳說,特為此橋取名“狀元橋”,並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於1952年投入資金,將狀元橋改建成造型優美的漢白玉石單孔拱橋。重建後的狀元橋,通體晶瑩潔白,橋身陡立,橋孔橢圓,橫跨度為4米,東西兩端各有台階17級,橋兩側欄杆上各雕刻有十隻造型優美、形態逼真的石獅子,遠望綠波玉橋,近看倒影翩翩,狀元橋是建國後市內最早的曆史人文景觀建築。現在的狀元橋仍然以其優美的造型、悠久的曆史文化和美好的傳說,形成獨有的“狀元橋文化”,並為文化底蘊深厚的文瀛湖添上濃重的一筆,成為莘莘學子大考前寄托願望的必遊之地。
耕心半壁長廊
1954年,人民公園將南湖西岸原有的動物園遷往新址後,在舊址上興建了長達321米、共101間的半壁長廊。廊內牆壁上有1958年鑲嵌的《崇德廬帖》石刻和2006年鑲嵌的《蒙學千字銘》石刻,它們有著十分廣泛的實用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不僅讓遊客流連忘返,還能讓他們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思想受到啟迪,同時給風景優美的公園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