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老年人的心理與健康(3)(2 / 3)

老年人怎樣調整安全心理

老年人期望平平安安地安度晚年,需要多方麵的安全感。如果老年人在生活上缺乏他人的關心,就會對周圍的環境存在著一種不安全的感覺,從而導致家庭中各種矛盾的產生,不利於身心健康。加深對安全心理的認識,可幫助老年人確立生活信心,安享晚年生活。

大自然是變幻多端的,光是天氣就有嚴冬、酷暑、陰、雨、晴、雪、風暴、雷霆等等。老年人在物質上準備充分,能增加心理安全感。如室外溫度很低時,出門最好戴上帽子、圍巾、手套,穿棉衣、棉鞋,以免凍壞身體;室外溫度很高時,最好穿白色、通風性強的衣服,頭戴太陽帽,可預防中暑。另外,晚上出門,須備好手電筒、拐杖等,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危險。

疾病對老年人的安全威脅很大,尤其是對那些對疾病有恐慌心理的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有效地防病治病,能增加安全感。

老年人要經常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多進行一些有關方麵的谘詢,並作好定期體檢。一旦有病,須進行合理地治療和休養。如果有家人的悉心照顧,更能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要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離退休的老年人大多選擇把部分積蓄存起來,每月領取一定的離退休金,享受某些待遇,做到生養、病醫、死葬有保障,這是社會給予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的安全感。

另外,老年人希望能老有所養,沒有經濟來源的老年人希望能得到子女的贍養,這是他們經濟安全感的重要基礎。

因在家有一種安全感,許多老年人不大願意出門,一方麵不願意給親戚朋友家帶來不便,另一方麵熟悉的環境能保證老年人良好的生活起居,使老年人有種安全感。

為此,健康、精力充沛的老年人如有外出旅遊的興致,最好把一些家用的物品安排在內,以增加安全感。

老年人要想獲得安全心理,須從日常的一點一滴做起。由於老年人肌力減弱,關節活動欠靈活,動作緩慢,協調能力差,容易發生碰到、跌倒、外傷等意外,在改變位置和變更身體姿勢、動作時就應慢些。

體質虛弱的人,洗臉、漱口及更換衣服最好采取坐姿。腿腳不靈便的老人,出行最好使用拐杖。

為了保證老年人夜間生活安全,上床之前應先檢點一下床邊用品,如手帕、熱水瓶、痰盂、便盆等。電燈的開關拉線應固定在床頭邊,或準備好一隻手電筒以便夜間使用。另外,老年人應根據自己的病情,放一些急救藥品在床邊,以備用。

綜上所述,生活安全感的建立,能有效增加老年人的安全心理。隻要讓其成為一種習慣,老年人的安全心理就會大大增加。

多疑心理有害健康

老年人多疑心理的產生,除身體衰老的原因外,很多情況是由於平時自己缺少與他人的思想交流,人為地設置心理障礙的結果。

任何人都可能有程度不同的猜疑心,但在有些老年人身上卻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這是因為,人到老年,常常會出現一係列生理功能衰退的現象,如視覺不明、聽覺不靈、記憶不強、行動不便等。而有些老年人當自己看不明、聽不清時,就會主觀臆斷別人的語言、行為,最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老年人的猜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精神老化的現象,屬於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如常對晚輩、鄰居、朋友、熟人的態度、言行十分注意和敏感,經常捕風捉影,胡亂猜疑。結果,影響了家庭和睦和人際關係,最終損害到自身的健康。

事實上,老年人容易感覺身體不適,這是很自然的。可是,有些老年人因對外界的興趣減少,對自身的關切增多,經常會略感不適,便猜疑身體有病。而且,又往往不相信醫生的診斷,疑心醫生和家屬對自己隱瞞了病情。

總之,老年人要主動放下思想包袱,胸懷坦蕩地多與他人赤誠交往,尤其是至親好友之間,一時有什麼誤會而產生了猜疑心,應及時談心溝通,解決矛盾。另外,老年人要把注意力轉移到自身的興趣上來,心理障礙便會慢慢消失,猜疑心理也可能會隨之減弱。

過度恐懼有害健康

年紀大了,老年人會不時地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心理,經常感到心神不寧、忐忑不安,尤以性格內向的人居多。這種恐懼症,其實是神經官能症一類的症狀,它是一種較輕的心理或精神障礙,但還不屬於精神病的範疇。

患恐懼症的老年人常常陷入自我的恐慌中,會把一些小病當做大病來看待。如輕微的感冒、發熱,身體和精神狀態處於低穀時,就會產生自發的恐懼心理,認為自己已為時不多,從而加劇了病情。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對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