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六章 聯結(1 / 2)

要實現這一切功能,顯然,每座封閉型城市的構造,都不可能止於地麵上的這一部分,城市的主要能源、物資、運作與應急處理體係,全都部署在地下,幾乎不會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露麵。

透明穹頂之下的大地,地形起伏,植被茂密,還會依當地條件,而包含山巒、湖泊甚至河流等要素。

尤其是河流,從保護罩外流入、又從另一邊流出,這對水處理與微生物防控有極高要求,所以封閉城內的河流,主要還是作為景觀,水流量並不大,隻在一些特定河段才有魚類等宏觀生物存在。

氣候適宜,蟲豸絕跡,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條,這些封閉型城市,

的確堪稱蓋亞表麵的“人間堂”。

“表世界”啟用的第一,十二座城市中,一千二百位重返現實的淨土民眾走出機構大門,三歲孩童的稚嫩麵容上,滿是驚訝與新奇。

經過兩年多的意識連接過程,“混沌”中樞的自我意識,逐漸隨身體的成長而連接到腦神經係統,這一過程,似乎是“意識遷移”的逆向操作,實則不然,其目的並不是要將“混沌”中樞裏的自我意識,遷移到新的身體。

那樣的話,原則上也是一種“永生”,卻會承受意外致死的巨大風險,

對永生者而言,斷然無法接受。

故這一次的意識擴張,乃至間隔六十年的重複操作,目的,是將意識與身體進行比較緊密的“綁定”。

當事者在意識清醒時,幾乎完全從身體這一“接口”獲取外界訊息,進而,認為自己正以“人”的傳統模式,生活在現實中,從而兼具“保留傳統生活形態”與“意識在係統中永存”的雙重優勢。

唯一的問題在於:

要活在現實,很顯然,“混沌”中樞與身體之間,無法用光纜、或其他有線介質連接。

否則,想象這樣的社會,每一個人都“腦後插管”,拖著長長的線纜走來走去,互動交流,這簡直就太驚悚。

取而代之的策略,技術上,並無創新,身體與自我意識之間的鏈路,主要走“可見光網絡”,相對傳統的微波網絡則作為備份,這些網絡體係的技術都十分成熟,帶寬、延時等指標,在蓋亞表麵也還能接受。

蓋亞,半徑六千三百公裏的行星,有限的尺寸讓“混沌”中樞內的民眾,得以靈活操控位於世界各地封閉城中的身體。

畢竟微波也好,激光也罷,一秒鍾都可在介質內繞蓋亞若幹圈。

反映到係統延時,距離西大陸“混沌”地下城最遠的地方——南大陸各地,一般都控製在70~75s。

這樣的延遲,不能“毫無影響”,但習慣後也不太容易覺察。

為達到訊號的全覆蓋,確保人類可暢通無阻的前往蓋亞表麵任何地點(不論是否有必要),“混沌”中樞的外鏈線路中,隻有覆蓋西大陸、中大陸、南方群島的幾條幹線采用光纖,其餘鏈路則一概經微波信道傳輸。

原因,十分簡單,光雖然是宇宙中最快的物質,每秒99,79k/s的速度,卻隻能在真空中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