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馬車比兩輪馬車有不少優勢,比如載重量大了兩三倍,不需要馬匹費力維持水平方向的平衡,行駛平穩等等。
不過由於四輪車在轉向的時候左右兩側車輪的轉彎半徑不同,如果將車輪直接安裝在車廂上,就會造成轉向時外側車輪卡在地麵上的尷尬狀況。
好在這個問題用個簡單的車架轉向結就能解決,通俗來,就是將前車軸獨立分開,用縱軸連接在車架上,轉彎時前後輪獨立偏轉,轉差的問題就自然消除。
其實中國在曆史上也曾出現過這種結構的車子,多用作大型貨運車。不過由於兩輪車對起伏不平的道路適應性好,加上造價低廉,兩輪車始終是東方人的首選,以至四輪車的轉向結構也逐漸失傳了。
朱琳渼此次出於遷都的需要,便抽空在軍器局帶工匠們試製了四輪馬車。在運送重型貨物及節省馬匹體力方麵,四輪馬車都有不的優勢,若能趁此機會開始大量生產,以後在軍事後勤方麵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朱琳渼的四輪馬車還有遠超西方的“黑科技”,那便是減震簧和橡膠車輪。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馬車都是木頭車輪,直接用車軸安裝在車廂上,加上沒有柏油馬路,行駛起來那個顛簸簡直能把人震散了架。
相比較起來,裝有鋼片減震簧以及橡膠輪胎的車子能過濾掉九成的顛簸,雖然僅是實心的軟橡膠輪胎,但乘坐舒適性絕對“秒殺”這個時代任何一輛馬車。
加上四輪結構在水平方向本來就比較平穩,車體也更為寬敞,可以,他令工匠們正在打造的這種馬車就是明代的“勞斯萊斯”!
當然,四輪馬車也有自己的劣勢,那便是通過性不如兩輪馬車。不過這車子的主要是麵向大城鎮的“豪華車”市場,在繁華城市中使用倒也沒有這方麵的問題。
此外,依照朱琳渼的大明基建規劃,往後會將驛道按照“高速公路”標準改建,那麼四輪馬車可以一展拳腳的範圍就更大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朱琳渼自便聽在耳中,便捷的交通是經濟發展的支點,他對這方麵絕對是不吝投入。
等雲南那邊的木軌道交通投入使用之後,其他地方也會跟進建設,這東西幾乎就是十七世紀的“鐵路網”一般。他此時費心試製四輪馬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可以在此基礎上改造成木軌道專用馬車。
可以想見,若幹年後,大明土地上“鐵路”加“高速公路”遍布,不論是工業、商業的發展,還是兵力及後勤調動,甚至通訊、旅遊等方麵,都將會受益於此而變得十分便利。
朱琳渼正叮囑了工匠如何將減震簧安裝在車架上,便有親兵來報,“稟大人,贛州軍器局的工匠現已入城。”
“總算到了。”朱琳渼現出輕鬆的笑意,“讓他們安頓一下,便來這裏一起造馬車吧,圖樣早就給他們備好了。製造過程中正好能給這裏的工匠們展示一下工藝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