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李峴被貶康楚元反叛 崔圓棄城史思明擴張4(2 / 2)

荊州兵少,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荊南節度使杜鴻漸,得知叛軍有萬餘人馬,而且都是在保衛襄陽的戰鬥中,同燕朝軍隊血戰過的精兵。自知僅憑荊州目前的千餘裝備落後的沒有戰爭經驗的弱旅,萬難抵抗。帶領官員和兵馬撤出城池,向峽州退卻,並如實向唐肅宗報告。

李揆向唐肅宗上奏:“襄州乃是朝廷物資調運的通道,一旦失去,江南的物資進不了長安,朝廷將麵臨極大困難。臣奏請任命因圍攻鄴城失利,由節度使改任的太子少保的崔光遠為荊襄招討、山南東道處置兵馬使,立即帶兵趕赴荊州平息叛亂。”

又一處造反,唐肅宗慌了神,崔光遠是他信任之人。急忙批複:“準奏,荊襄之地乃國之根本,不能放棄。任命崔光遠擔任荊襄招討、山南東道處置使,立即帶兵出征。”

史思明得知康楚元在襄陽稱王,立即命令史朝義領兵進攻洛陽。史朝義以田承嗣為先鋒,向洛陽進軍。

唐朝的東京留守崔圓,兵力不足,又缺乏糧草,不敢迎敵,棄城而逃。史朝義輕而易舉的進駐東京洛陽。緊接著,田承嗣兵不血刃,攻下了齊州、汝州、鄭州、滑州等地,河南地區又落入燕軍之手。

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的李光弼,不能對燕軍的進攻勢頭置之不理,但是兵力懸殊,他不能與燕軍正麵衝突。隻好屯兵於河陽,威脅叛軍側翼,使其不敢西進。並且作出伺機出戰架勢,使史思明不敢放心大膽的揮師南下。

十月上旬,史思明命令李歸仁帶兵南下,進攻李光弼把守的河陽,想打通進攻長安的通道。李歸仁帶領燕軍主力,將河陽圍困得水泄不通,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李光弼早有準備,加固了城防工事,與李歸仁對峙。

兩軍展開激戰,李歸仁將所有的遠程打擊武器都用上了,組織敢死隊輪番衝擊。李光弼見叛軍勢大,加固城防工事,用駑箭阻擋叛軍的衝鋒。他親自在城樓上指揮,極大的鼓舞了士氣。燕軍找不到新的攻城方法,隻能向城門衝擊。唐軍堅守城池不動,密集的駑箭射向衝鋒的敢死隊。燕軍過不了護城河,李歸會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一點辦法也沒有。

兩軍對壘,相持不下。李歸仁強攻一個多月,有幾次他親自帶領敢死隊衝鋒,都沒有突破唐軍的防線,還險些受傷。燕軍強攻沒有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招來一萬多的傷亡,得不償失,李歸仁已經有了撤退的想法。他向史思明遞奏折:“上奏皇上,李光弼守衛河陽的決心很大,我軍強攻一月,傷亡慘重,奈何不得,請求退兵。”史思明回複:“前方戰事,前線將領酌情處理。如果攻擊不利,可以撤軍。”李歸仁無法攻克河陽,無奈之下,隻得退兵。

李光弼想擴大戰果,向朝廷上奏,請求增加武器裝備和糧草,攻擊叛軍。王璵將奏折報告唐肅宗,上秦道“叛軍勢大,短期內難以平滅。李光弼和上書,不切實際。臣上奏維持現狀,暫且進攻。”唐肅宗雖然不願意,但也沒有其他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