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王陽明哲學和當代社會(1 / 3)

第三部分 王陽明哲學和當代社會

一 王陽明的人生觀和當代社會

人處在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下,有哪些基本特點,是善於思考者必須逐漸弄明白的。即通常所說的形勢,或者大環境。這是我們想問題,作抉擇最重要的依據。超越大環境,甚至改變大環境的人是有的,他們的智慧和能力能改變一個時代,創造出可望不可及的豐功偉績,為千秋萬代所景仰,但大多數人不具備這樣的智慧和能力。大多人由於受到種種限製,包括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限製,隻能在大環境的製約下,充分利用現成條件,包括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盡自己所能。王陽明有許多看法,提出的不少理論是超越那個時代的,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特別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維護真理(哪怕並非全部真理)的精神極其可嘉;他光明磊落,為國為民無怨無悔地貢獻畢生精力,是後世仿效的楷模。

(一)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存在就是合理的,之所以合理,是因為有用。從宏觀說,任何一物在宇宙間都起著某種平衡、和諧的作用,少了它們,會影響這種平衡與和諧;從微觀說,每一事物都顯示著自己的存在價值,在宏觀控製中起著自己的作用,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宇宙中,人類智慧最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沒有窮盡;認識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也不會窮盡;人類精英們和普通人民一起,不斷地開創未來,描畫美好前景。這是一個無限廣闊的巨大舞台,這個舞台不排斥任何表演者登台,演繹驚天動地的活劇。

這是每一個人思考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的大前提。時代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條件,尋找“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的答案更為容易。

其實,關於人生目的的問題,孔子早就明確地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磨礪自己的最高要求是“平天下”。平,當然首先是太平,無戰事;再是少災害,人民生活幸福。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是因為“民生之多艱”。他很鬱悶,有很多困惑,無法找到答案,才不怕路途茫茫,也要上下求索。可以說,屈原是為拯救祖國,拯救人民於水火而活著。李白一生不得誌,也沒有忘記自己是有用之材。古來不甘寂寞,衝破層層障礙和阻攔,以證實自己人生價值的大有人在。王陽明則是眾星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王陽明活著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把人的俗心改造成為聖心,把眾多存在這樣那樣問題的人改造成為聖人。王陽明認為,教育人,改造人的思想是治國的根本。隻要人的素質普遍提高了,汙泥濁水就會減少,國家就會興旺發達。他研究聖學,創建心學,平亂平叛,以畢生精力實踐他的人生諾言。他是一座豐碑,為後人提供非常有益的曆史參照。

發展經濟,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為了經濟,更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就是為錢。因為忘記了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的根本問題,就會發生人格矮化、人性失落、道德淪喪諸多嚴重問題,如同瘟疫般泛濫。比如,“上個好學校,讀個好專業,得個好工作,經營個好窩”,成了一般家長和學生的人生目標,就是人格矮化的表現。女學生在上課時候傳遞紙條,老師發現了,“請家長”,事後女生自殺身亡(《貴陽晚報》2007年11月30日);一個14歲女學生尿檢,誤被認為懷孕,服毒自殺身亡(出處同前);北師大博士生導師跳樓自殺(2006年6月30日互聯網披露),等等。而且自殺現象不但沒有得到有效地遏製,還有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自殺發生在高學曆高職稱的人群裏,不在少數。不管具體原因是什麼,基本原因都不外乎失去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換句話說: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如果說,是為每次考第一名活著,落到第二第三名,自然會認為什麼都完了,活著沒意義了;如果為將來能很順當地得份好工作,高工資,高待遇,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甚至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很可能走上絕路。那些以權謀私者,他們人生的價值,也就等於金錢、美女,等等。他們降低了自身生命的價值,降低了人生的價值。用簡單的公式來表示就是:整個人生價值==每次考一百分;整個人生價值==好工作,高待遇;整個人生價值==金錢+享受;整個人生價值==榮譽+地位。王陽明離開貴州龍場以後,戳升7次,以能力不夠,身體差,回家贍養老人為由,辭官6次,除去對朝廷失去信心,重要原因是他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名利地位等同起來。到生命終結的時候,能做到無愧無悔,可以說,已經充分地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先天的後天的差異,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但現代腦科學研究成果證實,隻要是正常人,大腦功能(包括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儲存信息)大同小異。據美籍匈牙利數學家估計,人類大腦皮質上的每個神經細胞相當於一個記憶元件,正常的人,腦細胞都在100憶——140憶個之間。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藏書近2000萬冊,人類大腦儲存信息的能力,相當於3——4個美國國會圖書館所儲藏的信息量。無論人怎樣用腦,也隻占用大腦很有限的空間,剩下很大部分白白閑置著。因而,就人類的生理條件而言,有足夠的能力完成遠比本身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複雜得多、艱巨得多的任務。能否把自己造就成高素質的人,關鍵在於怎樣認識和解決人活著究竟為什麼的問題。

朱熹曾提出個很嚴肅的人生問題:夠什麼樣的條件才稱得上是人?答案是具有仁、義、禮、智品質的人。王陽明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有良知(這裏不再重複對良知的闡釋),有良知,就是聖人,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高素質的人。時代進入21世紀,怎樣才能算得上高素質的人呢?首先,應該看到,既是人類一分子,就義不容辭地要為這個“大集體”做有益的事,而不要危害這個“大集體”;要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為這個“大集體”做有益的事的,要緊的是排除各種各樣的幹擾,特別是金錢、名譽、地位的幹擾和侵害;盡可能多想這個“大集體”,少想自己。英國女生物學家珍妮·古道爾家境富裕,而在非洲和黑猩猩一起生活了30多年,為的是研究黑猩猩,為人類認識黑猩猩提供科學依據;古希臘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利用業餘時間製作大量機械,為的是提供別人使用。當代大學生徐本禹,是個充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青年。他出身山東聊城一個貧窮農民家庭,1999年,考入華中農業大學,2003年,成為本校研究生,就這時,他作出個讓人吃驚的決定,去貴州大方貓場岩洞小學支教。那裏水電不通,生活極艱苦,同去的7位同學先後離開,他堅持了下來。他更多的是想別人,想落後山區的孩子。想得寬了,樂就在其中。他在日記裏這樣寫道:我願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願意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中國教育報》2005年6月16日,記者,劉新其,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