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情思鄉愁難孤女
王劍虹丟下丁玲後,跑出宿舍,來到街上。大街小巷,車來人往,熙熙攘攘,群聲繁雜。她踽踽躑躅在慶雲裏、芷江路、寶山路等幾條大街小巷中。
王劍虹的家鄉,位居“天府之國”的川東南邊陲,地處烏江之濱的酉水河畔,那裏便是土家族、苗族地區的酉陽縣,是土、苗、漢民族聚居之地,曆史上稱屬“巴國”的酉陽州。這裏又屬於川、齡、湘、鄂四省邊界廣袤的“武陵源”之地,連綿的崇山峻嶺,層巒迭嶂,交通極為閉塞,人民生活極為貧困。曆史上流傳著一首民謠:“養兒不用教,酉(陽)、秀(山)、黔(江)、彭(水)走一遭”。
王劍虹可說是幸運的,她家所在的龍潭鎮,可算是酉、秀、黔、彭諸縣中,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在文化教育上,除了私塾外,也是最早開辦新學堂的地方。但她之所以能夠讀書認字,倒不是得益於經濟文化條件好,而是在於出生在一個溫馨有文化知識的家庭,而家庭中,除了有一位既受過傳統文化教育,又具有一定新思想,並不拘泥於傳統觀念的父親,更有一位賢良的母親——她的真正啟蒙老師呂蓮梯。.
由於王劍虹的外公一呂家,在龍潭鎮也是一個富裕的家族,所以劍虹的母親呂蓮娣,小的時侯也曾讀過幾年書,給她打下一個重要的基礎;後來她學會了査字典,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多功能”的“金鑰匙”。於是《三字經》、《增廣賢文》、仁十四孝》等“四書五經”,她都能看懂了。甚至還把書中許多典故編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如教孩子要好好學習,她就講“頭懸梁,錐剌股”和“入囊螢、如映雪”的故事;當教育孩子們要懂得曆史知識,她就講“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等曆史故事;如教孩子學會禮貌待人,就講“到了人戶,作揖要深”之類;如教育子女尊長敬老,她就講“老幼序,友與朋”和《二十四孝》中的“王祥為母,身臥寒冰”、“孟仲哭竹,冬齊複生”等故事。
小時侯,王劍虹對《增廣賢文》特感興趣,因為“增廣”中都是一些很押韻的對偶句,又有一定哲理性,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之類,所以老人們早就有“讀了《周易》會卜卦,讀了《增廣》會說話”的名言,意思是說,讀了“增廣”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處事、演講和社會活動才能,也許這就是王劍虹後來愛好詩文歌賦的啟蒙熏陶。難怪那次她在“五?四”運動大會上有那場口若懸河、肓辭犀利的講演,也許就和她童年時讀過的《增廣賢文》有關吧。不僅如此,後來她對“四書五經”中“求神問卜,保養長生”等那些封建迷信,還加了嚴肅的批注。
由於母親呂蓮嬋給王劍虹打下這個良好的基礎,本來,開始她也是讀私塾,但半年之後她便開始讀新式小學。
通過父母的啟蒙教育,王劍虹不僅從小就懂得了“魏蜀吳,爭漢鼎”那些祖國宏觀的曆史畫卷,更具體了解到自已家鄉那“廬山真麵貌”的詳盡社會曆史。
酉陽,由於麵積廣袤、崇山峻嶺,世代閉塞,所以陶淵明才有那“先秦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等描寫。
如此閉塞的境地,按講,世人是很少知道“酉陽”這個地方的。其實不然,雖然至今有不少中國人都還不知道有這塊窮鄉僻壤的“絕境”之地,以至有不少大學生知識份子往往還把“酉”陽讀成“西”陽的笑話,可見知曉者之少。但,它卻又是連外國洋人都早就知道,且垂涎三尺的寶地。洋人很想吞下這塊“遂與外人間隔”的“絕境”之地,無奈卻欲食不能,欲吞更難咽一這就是發生在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四年(清‘甲子’年)那場震驚中外的“酉陽教案”事件,(見《辭海》1989年版縮影本22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