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簡直就是一個很好的新聞素材嘛!朱記者和老楊對視了一下,作為新聞人天生就有一個敏感的神經。小龍蝦雖然是很常見的一樣小東西,但是從不吃到吃,並且吃出一個產業來,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了。盡管這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也沒有很好的政治意義,但就“新聞性”來說,已經是很難得了。
車子走進縣城,是意料之中的一片低矮房屋,僅有的一條沿河街道,看上去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城。但是與別處最大的不同在於凡事飯館、餐廳的門口,都寫著“正宗白雲小龍蝦”的招牌,花枝招展,爭奇鬥豔。擺在門口的都是大盆大盆的小龍蝦,散發出濃鬱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
司機很淡定地把車子一路開到縣招待所門口,對他們說,“別相信外麵那些招牌,那都是幌子。咱們市裏也經常有人來吃小龍蝦,最正宗的還是招待所。當年可是這裏的大廚最先發明的十三香呢!”
如今正是小龍蝦大量上市的季節,各大量足,肉質鮮美。啥也不說了,皇帝也不差餓兵,大夥兒一致決定先吃飯再去登記,采訪的事情明天再說。
平時在省城,朱記者也會和同事們討論誰家的小龍蝦正宗,誰家的哪個味道做的最好。但是直到吃到這裏的小龍蝦,才恍然決出“正宗”的味道是怎樣的。司機師傅說的一點沒錯,這裏的小龍蝦不論盤,也不論份,直接論斤賣。他們一行人點了3斤小龍蝦,上來的都是個大鮮亮,熱氣騰騰的招牌“十三香”口味。
端盤子的大媽見慣了專程來吃蝦的遊客,熱心地說,“咱這裏的小龍蝦都是最優級的,整隻燒起來最入味,每一隻都洗的幹幹淨淨的,你們可以放心吃!”
吃小龍蝦可不能矜持,擼起袖子開幹,果然不負盛名。黃滿肉肥,連大螯上的三節都是從頭塞到尾的彈牙雪肌,香味濃鬱,吮指回味。幾個人埋頭苦吃,一眨眼的功夫盆子就見底了,朱記者毫不猶豫地招手道,“再來三斤!”
吃飯摸著撐起來的肚皮,才有功夫去打探著“正宗小龍蝦”的故事,飯店的人早就駕輕就熟地跟他們說起了講了無數遍的故事——以前這裏是縣政府招待所,後來才改製成為“白雲飯店”,就是由當時最早烹飪小龍蝦的劉大廚承包經營的,隻不過大家還是習慣叫“招待所”。
話說在1979年,農村還沒有分田到戶,農民們日子過得苦哈哈的,一年也遲不了幾次肉。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靈機一動,把田裏沒人吃的“害蟲”小龍蝦清洗幹淨後,烹製出了“麻辣小龍蝦”,並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這位姑娘為了給農民們增加一些收入,特地把烹製好的小龍蝦帶到招待所推薦給劉大廚。劉大廚深受啟發,在最開始的麻辣口味上精心專研,成功研發出了“十三香”這個口味,成為了縣裏的招牌。
後來隨著小龍蝦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上了小龍蝦。白雲縣的農民們也從小龍蝦身上收獲了第一桶金,成為了創收致富的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