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麵轉移。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花在食物上的支出相對於以前已經多出不少,但是食物支出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比例卻呈現下降的趨勢,花在住房、汽車、教育、娛樂等其他方麵的支出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這就是恩格爾係數在不斷降低。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呈現下降趨勢,與1978 年的57.5%相比,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 43.1%,這是居民消費結構改善的主要標誌。這表明,我國人民以吃為標誌的溫飽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發展為標誌的小康型生活轉變。
但是恩格爾係數也並不是對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家庭都完全適合的。如自詡為美食家的人,以吃盡天下美食為己任,他們花在食物上的消費比例肯定比其他消費多,但依此斷定他們貧困或富裕就會有失偏頗。
生活成本指數——生活壓力為什麼很大
【經濟學故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他自小聰明,生下來剛六七個月,就能辨認“之”、“無”兩個字,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大概在他十五六歲那年,他的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讓他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麵,結交名人。長安是唐朝的都城,物價尤其是米價與其他地方相比,都較貴。
當時,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氣,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顧況聽說白居易是個官家子弟,不得不接待。
顧況看了看白居易,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隻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著翻著,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讀到這裏,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
對於白居易來說,在長安生活的成本並不低廉,不過他的卓越才識並不會讓他擔心在長安的生活成本問題。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高昂的生活成本往往讓人們倍感壓力。
【經濟學課堂】
生活成本的高低常用生活成本指數來衡量。生活成本指數是指商品和服務的典型消費組合在當期的成本與基期的成本之比,目前主要的生活成本指數有四種,理想生活成本指數、拉氏指數、帕氏指數以及鏈式加權指數。
理想生活成本指數是指以當前價格達到一個與基期相同的消費者效用水平的所花成本與基期的比值。該指數是以1990年作為基期,指數定為100。
拉氏指數是指購買與基期相同的產品組合所花成本與基期的比值。拉氏指數總是比理想生活成本指數更大,因為拉氏指數假定消費者在價格改變的時候不改變自身的消費習慣。但事實上,當價格發生改變時,消費者會通過改變消費商品組合——多買那些變得相對便宜的東西,少買變得相對昂貴的東西,從而達到和以前一樣的效用水平。
帕氏指數是指消費者當期購買一商品服務組合所花成本與基期購買同樣產品所花成本的比值。拉氏指數同帕氏指數的不同之處在於,拉氏注重基期選定的商品服務組合而帕氏注重當期選定的商品服務組合。不過,它們都是固定權重指數,即各種商品與服務數量保持不變的生活成本指數。正如拉氏指數放大了理想生活成本指數,帕氏指數也相對地縮小了理想生活成本指數,因為在基期人們可以以更少的成本達到與當期相同的效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