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爾係數——從柴米油鹽看生活水準
【經濟學故事】
在古代,官員的俸祿又稱俸給、俸食、祿潤等,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工資。從古代的情況看,是長期以穀粟作為主要的俸祿形式,也稱為祿米,甚至當時的官品等級也要以祿米的數量來計算,例如漢朝的三公(最高行政官員)秩萬石,九卿秩中二千石。石,即為祿米的計算單位,每石為斛(十鬥),重120斤。以糧為俸祿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清朝。
我國古代的俸祿多以實物為主體,間有部分貨幣。比如,唐朝的官俸主要由授田、賜祿和俸料三部分組成。授田是指為防止物價波動並最終保證官員利益而由政府按官品高低而統一分授的田地,分為職事田和永業田,田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和收益權歸被授官員享有。賜祿是按年發放的祿米,也稱歲祿。
古代官員們的俸祿與糧食密不可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因為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吃飽飯一直是古人們的追求和目標。
經濟學家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吃上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少,而在服裝、汽車、娛樂上的消費比例越來越多了,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這便表明中國人的恩格爾係數降低了。
【經濟學課堂】
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了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恩格爾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占總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總支出變動百分比×100%
或
食物支出占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100%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互關係,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恩格爾係數一般隨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或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或國家經濟越富裕。反之,如果這個家庭或國家的恩格爾係數越大,就說明這個家庭或國家的經濟越困難。當然數據越精確,家庭或國家的經濟情況反應也就越精確。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量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能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變動問題時,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隻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產生重要的影響。
【經濟學茶座】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花在吃上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少,而花在服裝、汽車、娛樂上的消費比例越來越多,這種現象被稱為恩格爾係數降低。
消費支出反映了居民的物價消費水平,是很重要的宏觀經濟學變量,被作為宏觀調控的依據之一。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