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指標—衡量經濟的晴雨表(3)(1 / 3)

由於拉氏指數與帕氏指數都不能提供一個完美的生活成本指數,而理想生活成本指數所需的信息量又過大,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鏈式加權的方法,即考慮到商品與服務消費數量的變化,因此,出現了鏈式加權指數。目前,美國已經將其應用到計算CPI的方法中去了。

【經濟學茶座】

2009年7月7日,美國著名谘詢公司美世公司發布了《2009年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日本首都東京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北京的排名位居前十,香港、上海、深圳、廣州排名前25位。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調查者選取了全球六個大洲的143座城市作為調查對象,對各個地區200多個項目的花費進行了比較,其中包括住房、交通、食品、服裝、家用品、娛樂消費等。在比較過程中,調查人員將美國生活費用最高昂的城市紐約作為評判標準,其指數為100,其他城市的指數都同紐約對比。第一名東京的指數為143.7,最後一名約翰內斯堡的指數為49.6。

在這份排名榜上,位於前25名的城市大多屬於發達國家;而在這“25強”中,中國內地城市就占據了4個席位。

為什麼身在發展中國家的我們,會“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生活成本呢?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後30年高速發展的積累期,各地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需的生產要素很大部分都向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型城市集中,這些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大城市在日漸繁華的同時,流動人口也大大增加,物質消費需求和住房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些推高了城市的生活成本。

我們還應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裏工作、生活的人,有50%以上都是外地人口。在戶籍製度的保障下,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隨著城市發展迅速上升,但外地人的生活質量並不同步。

就目前來看,在北京等大城市要降低生活成本沒有立竿見影的方法,而有待於於未來房價及房租的降低,減少其占勞動者收入支配的百分比,以及外地務工者有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措施,從而降低他們的生活成本。

個人收入——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

【經濟學故事】

2009年3月18日,《福布斯》中文版率先發布了2009年中國名人榜。姚明繼2008年以5600萬美元(按照當時彙率折合大約3億8780萬元人民幣)年收入位居排名榜榜首之後,在2009年又以3億5777萬人民幣的收入繼續雄踞所有排名榜首,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經濟危機的影響。劉翔的個人收入依然穩居第二名,以1億3028萬傲視姚明之外的名人榜群雄。

章子怡7800萬的個人收入雖然無法和姚明相提並論,也還是相當可觀;易建聯的個人收入從2008年的2900萬人民幣上升至2009年的3710萬;而郭晶晶的個人收入也達到3050萬;乒乓名將張怡寧的個人收入達到1345萬元,王勵勤個人收入達到1150萬;而林丹的個人收入則為1475萬。

近年來,個人收入的多少被看做是身份的象征,於是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收入排行榜。不管是哪種排行榜,也無論在排行榜中位居第幾,能在榜上留名的人物,他們的個人收入都非常可觀。姚明等這些明星們的收入如此之高,也是和他們的辛苦付出以及明星效應成正比例的。

【經濟學課堂】

個人收入作為一項經濟指標,是指個人從各種途徑所獲得的收入總和。個人收入反映的是個人的實際購買水平,預示了消費者未來對於商品、服務等需求的變化。個人收入指標可以用於預測個人的消費能力,是對未來消費者購買動向及評估經濟情況好壞的一個有效指標。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收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工資總額,二是工資外收入。工資總額很好理解,就是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工資等。工資外收入則是指職工在工資總額以外,在本單位內或單位外,獲得的現金或實物,主要包括保險性福利費用、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