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物價究竟上漲了多少
【經濟學故事】
物價飛漲的年代,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是否都受到了相關的影響?讓我們來看看某省會普通市民小崔眼中的CPI。
吃:一個蘋果2元多。
“太貴了,真是吃不起。”小崔指著富士蘋果說,零售價4元,一個蘋果五六兩,算下來吃一個蘋果得花2元多。蘋果可以不吃,蔬菜、米麵糧油卻是少不了的。“三五年前,很多菜1斤都在1元以下,現在,都見不著1元以下的菜了。”
穿:一件羽絨服標價上千元。
天冷了,小崔想買件羽絨服或棉服,“一件羽絨服標價上千元,而且千元以上的衣服比比皆是。”小崔不知道都是什麼人買,但她是買不起的。這幾天商場搞活動,她轉遍了也沒舍得買一件衣服。在小崔的記憶裏,以前500元在商場就能買件不錯的衣服。
住:商品房價5年漲了3倍。
小崔的住房是一棟60平方米的兩居室。“2004年買的,大約是1800元一平方米,賣下來10萬出頭,貸了6萬元。”1800元的房價對於剛參加工作3年的小崔來說,仍然是高的,所以,他們當時挑選了一套小戶型。“現在真後悔,當時應該多借點錢、多貸點款,買套大的,現在就不用換房了。”小崔說,幾年前她眼看著周圍的房價一個勁兒上漲,均價基本都在6000元以上。而在2004年,周邊的高端樓盤也不過3000多元(每平方米)。
感受:收入實際被降低了30%
小崔和老公都供職於私企,幾年來跳了幾家單位,整體收入沒有增加,物價卻不斷上漲。同樣的大米要2.4元/斤,增長50%,一份外賣從4元漲至6元,增長50%。“買啥漲啥!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CPI,你懂的。”
【經濟學課堂】
CPI是反映市場物價的一個基本的術語,是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的縮寫。我國的CPI指數是按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這8大類來計算的。這8大類的總和加起來是100。其中,食品占比重最大,包括糧食、肉禽及其製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
國家統計局在每一類消費品中選出一個代表品,比如,大多數人是吃米還是吃麵,是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等。把這些代表品的物價按每月、每季、每年折算成物價指數,定期向社會公布,就是人們所說的官方的CPI指數。
CPI的計算公式是: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CPI是反映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品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指標,也是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CPI在過去的12個月中上升了2.3%,那麼就表示當下的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要高出2.3%,這無疑是不受歡迎的。當生活成本提高時,金錢價值也隨之下降。如果CPI在12個月內上升了2.3%,那麼去年的100元紙幣,今年隻可以買到價值97.7元的商品或服務。
CPI升幅過大,就表明貨幣貶值幅度過大,通貨膨脹就成為經濟不穩定的因素。一般來說,當CPI增幅大於3%時,就已經引發了通貨膨脹;而當CPI的增幅大於5%時,就已經是嚴重的通貨膨脹了。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央行為了抑製通貨膨脹,會實施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舉措,但這些舉措有可能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
【經濟學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