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國際金融—誰在導演貨幣戰爭(3)(1 / 3)

4.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彙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彙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5.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本國的通貨膨脹。從各種渠道流入的外彙資金將為國內流動性帶來新的壓力,成為不容忽視的通貨風險來源。

次貸危機——來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颶風

【經濟學故事】

2008年10月6日,冰島總理哈爾德通過電視講話,對全體國民發出警報:“同胞們,這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危險。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冰島的國民經濟將和銀行一同卷進旋渦,結果會是國家的破產。”此時,他麵對的冰島不再是這個世界最美麗幹淨、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天堂,而是一個外債超過1383億美元、本國貨幣大幅貶值的黑色烏托邦。

冰島人口隻有32萬,過去僅靠漁業支撐。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進入一個連續10餘年高速增長的黃金年代。冰島的銀行體係此時迅速發展並以瘋狂的速度擴張。它們在全球各地成立分行,發放了大量的貸款,銀行因此成為冰島經濟的最強支柱。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冰島三大銀行的資產規模總計達到14.4萬億克朗,約合1280億美元。與之相比,2007年冰島的國內生產總值(CDP)僅為1.3萬億克朗。

銀行資產的大量累積,讓冰島人嚐到了甜頭,這個小國人均GDP占到世界第4,美麗潔淨的環境、優厚的福利政策讓這裏成為一方世人向往的幸福樂土。但是當金融危機襲來時,這個國家才發現他們原來正是巴菲特所說的裸泳者。總理哈爾德承認,由於冰島銀行產業幾乎完全暴露在全球金融業震蕩波中,冰島麵臨“國家破產”。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來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

【經濟學課堂】

在美國,大多數人崇尚提前消費,在住房方麵更是如此。因此,貨款買房在美國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問題是,並不是每個美國人都能有資格申請貸款買房,這時候美國人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新出了“次級債”。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及“優惠級”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級,隻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市場的服務對象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貸款高2%~3%。次級抵押貸款由於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不符合抵押貸款市場標準的借款者提供貸款,所以在少數族裔高度集中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受歡迎。從這一點來看,應該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最初的l0年裏,這種金融產品的適度發放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l994~2006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69%,超過900萬的家庭在這期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很大部分應歸功於次級房貸。

1980年,美國國會為鼓勵房貸機構向低收入家庭發放抵押貸款,通過了《存款機構放鬆管製和貨幣控製法》。該法取消了抵押貸款利率的傳統上限,允許房貸機構以高利率、高費率向低收入者放貸,以補償房貸機構的放貸風險。在利用次級房貸獲得房屋的人群裏,有一半以上是少數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信用記錄普遍較差,因此,次級抵押貸款具有很高的風險性。相比普通抵押貸款6%~8%的利率,次級房貸的利率有可能高達10%~l2%,這樣一來,錢少、信用差的貸款者承擔高利率,高利率的放貸者承擔高風險,前者有房住,後者賺大錢。

那麼,“次貸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呢?原因是這些次級貸款是需要通過中介機構來申請的,中介機構本來應該把住第一關。但是,中介機構為爭取更多的業務,開始違規、造假,提供假的數據和假的收入證明。銀行看到過去的信用記錄很好,於是就向這些申請人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