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國際金融—誰在導演貨幣戰爭(3)(2 / 3)

就這樣,連收入證明都拿不出來的人也可以貸款,通過中介機構的包裝欺騙銀行,銀行再把債券賣給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將其分割成麵值更小的債券賣給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終於有一天,這些次級債的借款人開始還不起利息了,銀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兌現,房地美和房利美拿不到錢就無法給社會大眾,於是引發了一連串的經濟崩潰。

正因如此,一場原本隻涉及單一地區、單一金融產品的危機通過蝴蝶效應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

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世界經濟增長趨勢明顯放緩,各種不確定性增加,國際競爭愈益激烈。

【經濟學茶座】

從2007年8月開始次貨危機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美國金融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美國金融體係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麵臨巨大壓力。

從2007年年初開始,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與全球最敏感的對衝基金、金融衍生品等產品開始大麵積套利資金回撤。2007年2月,美國抵押房貸市場開始收縮,一些金融機構為次級房貸業務增撥壞賬準備金,個別房地產抵押貸款機構發布預虧公告,房貸機構開始預感到前景不妙。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麵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的逼債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標誌著美國金融危機正式拉開序幕。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得曾經令人矚目的“華爾街模式”一夜坍塌,令無數財富蕩然無存。

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製地放大了,是美國金融危機的實質。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當泡沫破滅的那一刻,危機便爆發了。

貪婪與恐懼是人類天生的本性,市場總是在人們的貪婪中走向過度繁榮,而在人們的恐懼中爆發災難。任何一種過度擴張總是以過度繁榮為危機來臨的起點,而以災難作為終結。

泡沫經濟——浮沙上的繁榮

【經濟學故事】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股市和房市炙手可熱。在1985~1989年間,日本股票總市值漲了3倍,土地價格翻了好幾番。1990年,日本土地總市值超過了美國土地總值4倍,而它的土地麵積不過是美國的1/25。東京到處上演著一夜暴富的神話,日本國民都緊盯著市場,紛紛為了炒股和炒房的行情瘋狂。

在人們沉醉於金錢美夢之中時,災難卻一步步靠近了。從1990年開始,日本牛氣衝天的兩市行情突然急轉,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往下猛掉。許多人的財富一轉眼間就成了過眼雲煙,上萬家企業倒閉。據統計,僅1995年1月至11月就有36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關門大吉。兩個市場的暴跌帶來了數千億美元的壞賬,讓繁榮的市場轟然崩塌,日本的經濟陷入苦苦掙紮中。

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後來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泡沫經濟。

【經濟學課堂】

泡沫經濟,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造成了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蕩,甚至經濟崩潰。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範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複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