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的假設前提,中國古代思想中對人性有深刻的認知,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性善論、法家的性惡論、道家的中性論。
(1)儒家性善論
儒家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宋代《三字經》開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一觀念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性善論深深地根植於中國人的心靈。
(2)法家性惡論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為人生來愛好私利,所以為爭名奪利,不知辭讓;因為人生來有缺點,所以會有陰謀詭計,因此忠實守信不存;因為人生來有耳目之欲,所以好聲色,因此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不存;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定會相互爭奪。
(3)道家中性論
在老子看來,人的欲海難填,總是無止境地追逐名利財貨,老子指出:“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老子認識到,聲色犬馬,本是人的需要,過分放縱了人性,必然會帶來惡果,說明人性有惡的一麵。有惡必有善,《道德經》指出:“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說明人性有善的一麵。
由於中國古代儒家統治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因此儒家文化中的人性學說對中國人的人性影響最大。中國文化中將人分成兩類,一類是君子,一類是小人。君子具有優秀的品質,而小人則相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又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榜樣,小人則相反。
基於對中國式的人性假設,中國人認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際關係,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績效。搞好人際關係,提高工作績效就是管理。隻會做人,不會做事,是一團和氣,是和稀泥,管理上等於零。相反,隻會做事,不會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於零。因此,要先會做人,然後會做事,這就是管理。抓住中國人的人性特點,選拔人、用好人,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作為一個管理者,需要對國民性格有深刻的洞察力,即有必要對國民性格特點作一下研究,並以國民性格為出發點,製定相應的管理方法。中國國民性格有什麼特點呢?
簡要概括是“不一定”。中國人辦事情有變動性,中國人最喜歡說“不一定”。同樣一個中國人,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不一定。中國人的應變能力較強,彈性較大,適應力較好,擅長變來變去。
5.中國人強烈的倫理屬性
人性是難以定論的特質。無數的事實說明,人性是變動的,這些人性的光明麵也好,陰暗麵也好,以上所列舉的一些特質較為普遍存在。管理的重點是通過管好人進而管好事,如何管好人呢?前提條件是對被管理者的人性特點深入洞察,因勢利導。中國優秀的管理者,無不是抓住了國民性格的特點,對症下藥。
(1)要麵子
中國人把麵子看得很重,管理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方能實施有效管理。不少中國人要麵子,平時自己蘿卜鹹菜省吃儉用,可是朋友來了,卻大魚大肉招待一番,勒緊腰帶花錢買個麵子。
中國人最講究麵子,不管在什麼場合下,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常吵得不可開交,有時還會大打出手,引來大批人駐足觀看,甚至影響交通。吵架者認為這是為了爭個麵子,其實麵子丟盡了。
(2)重理重情
中國人很重理重情,這就有了“合情合理合法”之說。中國人在管理上有一套獨特的功夫,這套功夫有個“三字要訣”,即“情、理、法”原則。如果中國人遇到了什麼糾紛,總會按照這三字真言依次進行解決。我們的辦法首先是“動之以情”;如果對方不講情麵的話,那就不妨“曉之以理”;如果講理也講不通,那就隻好撕破臉皮上法庭了,所以這最後一招叫做“繩之以法”。按照中國人的脾性,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輕易拿出法律武器的。這一點跟西方人似乎不一樣,他們可不顧什麼情麵不情麵,很多時候也懶得講理,遇到事情幹脆直接對簿公堂,所以在西方國家,律師這一職業是很吃香的。
除此之外,中國人的人性中還有其他一些特點,隻是不夠典型,在文中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有效管理離不開文化背景,了解中國人的人性特點,對症下藥,是有效管理的基礎。
事實上,模糊本身的精確在於,模糊要有精確的邊界條件。這些精確的邊界條件就是我們上麵所說的精確管理的“物質基礎”。
在這個意義上講,精確管理是有層次的。但精確管理確實是中國文化模糊之病的“良藥”,沒有這個“良藥”,中國未來就沒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因為模糊的管理將導致文化的非組織化與非結構化,而非組織化與非結構化的文化如同一個不成熟的細胞,最終無法形成一個人體。也就是說,不具備成長性。事實上,如同物質與精神的不可分離一樣,管理的軟與硬、文化的軟與硬都是必需的。正是中國文化的去“硬件”化導致管理本身的不能充分發育。因為,管理本質上是人對人的組織行為,而人明顯是文化的結果。管理的文化本質,使中國管理具有先天的不成熟性。
精確管理則是針對這種文化弱點進行的管理變革與文化變革。而且,這種變革也是從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或者基礎管理入手的。
四、精確管理的理性:避免改造人的心理
前麵我們已經提到如下兩個問題:
1.心理有沒有好壞?
2.心理需要不需要去改造?
為什麼管理的過程總是這麼痛苦,為什麼人們總不願意接受管理,根據我的分析,是因為以前所有的管理學者都在試圖對以上兩個問題做出定義。雖然其他管理理論一樣精辟地分析出了中國人的人性,中國人的心理,可是這些學派無一例外地都在考慮如何鑒定哪些心理是好的,哪些心理是壞的,哪些心理是需要改造的。
從上一節的分析我們知道,心理是由人性決定的,而人性又是與其後天的文化有一定關聯的,所以一門管理的學問或者是一項管理的工作,被賦予改變人性與文化的內容,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是無力承擔也無法接受的。
精確管理的精確還在於,精確管理在認真分析文化、人性、心理後,並不去鑒別好壞,也沒有試圖去改變人們本來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去避開文化、人性、心理給現代管理帶來的不確定的部分,期望在最小的成本支出之下,使人的快樂感增加,實現高效率。
本章思考
對於人性缺陷在企業管理中的體現,你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