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精確管理的實質(2 / 3)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可以看出,由於個人目的、個人偏好、個人利益的存在,人就會有多種需求。這些需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動機,因此引發出各種各樣的行為來滿足個人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當今社會,人們受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麵的陶冶和洗禮,人性變得非常複雜,如果管理者不及時審時度勢,引入激勵機製與員工真誠合作,以滿足員工的需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潛能,組織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必將超越“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假設,升華為“複雜人”假設。

對於具體的組織來說,具體的管理活動都有一個直接目的和一個最終目的。在現代管理中,“人是目的”是具體管理活動的原則。

無論如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與角色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與管理環境——文化等元素有關,這些環境本質上決定了組織的功能與能力。

正是在“人”進化的前提下,我們提出了“精確人”的概念。

所謂“精確人”,就是關注人在時代與環境下的組織作用和本質作用,並設計出與其發展相適應的組織模型和管理模型。

管理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這就要求有最合適的組織來完成這個過程。最合適的組織需要最合適的人,因此要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所以,管理要考慮人的因素這一變量。在考慮這個變量的前提下才有必要進行精確化的考量。精確管理也就是要考慮在不同時代、不同條件下“人”的文化心理。

2.關於人性的兩個基本論述“X理論和Y理論”

道格拉斯·麥格雷戈提出了有關人性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基本上消極的X理論(Theory X);另一種是基本上積極的Y理論(Theory

Y)。通過觀察管理者處理員工關係的方式,麥格雷戈發現,管理者關於人性的觀點是建立在一些假設基礎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據這些假設來塑造他們自己對下屬的行為方式。

(1)X理論以下麵4種假設為基礎:

A.員工天生不喜歡工作,隻要可能,他們就會逃避工作。

B.由於員工不喜歡工作,因此必須采取強製措施或懲罰辦法,迫使他們實現組織目標。

C.員工隻要有可能就會逃避責任,安於現狀。

D.大多數員工喜歡安逸,沒有雄心壯誌。

(2)與上麵這些消極的人性觀點相對照,麥格雷戈還提出了Y理論,它基於下麵這4點假設:

A.員工視工作如休息、娛樂一般自然。

B.如果員工對某些工作做出承諾,他們會進行自我指導和自我控製,以完成任務。

C.一般而言,每個人不僅能夠承擔責任,而且會主動尋求承擔責任。

D.絕大多數人都具備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管理者才具備這一能力。

當然並無證據證實哪一種假設更為有效,也無證據表明采用Y理論並依據其假設相應改變個體行為的做法,更有效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采用X理論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例如,豐田公司美國市場運營部副總裁鮑勃·麥格克雷(Bob

Mccurry)就是X理論的追隨者,他激勵員工拚命工作,並實施“鞭策”式體製,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這種做法使豐田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所以,在管理中應當精確定義“人”的本質,由此獲得組織的最大限度的可持續發展。

3.精確管理與中國人

企業不是中國的產物,現代企業是大工業的結果,是市場不斷突破地域和國家的限製進而進行全球布局的結果。企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與民族成長與發展的根係,從某種角度上講,競爭的激烈與生存的需要迫使企業采取有效的組織結構和有效的製度文化。這種因競爭而對結構和製度的需要進一步強化著企業的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結構和製度的和諧與有效性上。

這些組織結構和製度文化保證企業能夠生存下來,並不斷地和周圍的環境互動,以獲得個體的成長。在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就像達爾文所講的動植物世界一樣,遵循“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

這種自然法則需要在一個環境裏運行,而不管環境如何,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與運行製度本身構成了企業的內因。這個內因必須要把握,如果連自己都把握不住,就談不上對環境的主動應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精確管理則表現或者首先表現為企業對自己的把握以及企業結構的構建過程,這個過程是動態的,但是必須遵循可以依賴的路徑來實現,以獲得企業與環境最佳的互動結果。

過程與結果的這種結合就是精確管理。

顯然,過程不完全是“黑箱”的運作,許多規則和軌跡明顯得像火車車軌一樣,是確實存在的,這是企業必須遵循的法則和程序,像資金的管理、生產過程的管理,以及物資的保管、運輸、加工等等。這些管理的動作是因果邏輯相關聯的,需要一個能耗最小的、成本最低化的管理過程。這就是精確管理的管理事實。也就是說,這部分管理可以精確化並能很容易地精確化,這是精確管理的“物質基礎”。

事實上,在管理曆史上,又正是這部分管理得到了最充分的研究。因為這是在剔除“人”的因素的作用下的“理想化”的管理。

不過,這部分管理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且這部分管理的研究或實踐的結果也沒有被大量廣泛地應用在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是,這樣的管理並沒有向社會輸送自己的積極屬性,影響文化的本質內涵。也就是說,現代企業不是內生的,中國在“洋務運動”以前的經濟組織大部分是一種自發的倫理狀態。也就是說,它是經驗型的,因而更受到文化本身的影響。

中國的生存哲學本身就是一種模糊邏輯。這種邏輯的目的也在於對世界的精確把握,但過程則是模糊的、經驗型的,甚至是神秘的。這種過程讓中國的文化與民族性格更多地以“本質化的玄學思考”來超越實際的論證與推理。這使社會運轉本身簡單化,並不可避免地複雜化,也使文化環境變得模糊化。

具體地說,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原則是“人倫”,管理的關鍵是“得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的把握。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勵人與物的配合,則易犯偏重物而約束人的錯誤。所以,必須正確把握人性,正確運用人性,才能充分發揮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價值。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都是管理中國人的高手,其成功就在於能夠在洞悉中國人性的基礎上,用有中國特色的辦法來管理中國人。

4.中國人性的彈性

中國人性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從兩個方麵作簡要闡述:其一是人性的假設前提,其二是國民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