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精確管理原理(3 / 3)

◆小李一天的工作情況

到公司後平均花15分鍾時間做衛生工作(其中還會幫其他同事做一些事)。

8:20開始處理前一天老客戶的業務事務,平均處理1小時,到9:20結束。

9:20~11:50,進行電話聯係開拓新客戶的工作。其間,平均打34個電話,成功找到單位負責人的電話為9個。

13:20~17:10,走訪老客戶,平均走訪5家,平均成功訪問為1.2家。

17:10~18:30,回公司處理一些雜務,平均下班時間為18:35。我對小王、小李的專業業務掌握情況進行了綜合測試,小李得91分,小王得84分。對小王、小李的溝通技巧進行了麵試,5個評委,小李得81分,小王得89分。

我對小李電話訪問成功率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小李電話開拓新客戶的時間正好是多數客戶的負責人外出辦事的時間,而小王打電話的時候,多數客戶負責人還在公司。小李走訪客戶沒有事先預約,所以成功率低,多數客戶的負責人不在,僅有的一點成功率也多是在下午17:00左右的最後一兩個拜訪中出現的,而小王的走訪多是事先預約的。我認為以上兩點是小王、小李業績差異的主要原因。

根據這一結論,我讓小李先調整工作時間的分配,采用小王的工作時間分配形式。調整後,經過一周的磨合,到第二周,發現小李的成功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工作量反而有了一些下降。電話開拓新客戶的數量為每天36個,成功率上升到22個,客戶走訪量仍是5家,成功率上升到4家。兩個月後,小李的業績已經達到小王的90%。

上麵這一案例,說明員工的工作行為對員工的工作業績是有較大影響的。

企業管理,就是要能對員工的工作行為進行記錄,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分析,來調整與引導員工的工作行為,在員工的行為習慣中形成公司的管理文化。

“精確管理”模式是在我的管理實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並結合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產生出來的,它將我們企業生產力的主要要素——人、生產資料以及生產對象有機地結合到一個覆蓋全球的係統之中,實現統一、透明的控製,從而使我們企業的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實現高效。

顯然,精確管理的主要思想原則就是:

通過對目標和流程的研究,通過對信息的最大限度的掌握,將企業管理任務進行有效、有機的數量化分解,形成若幹個有效的管理模塊,然後組成一個有機的管理係統,從而實現對過程和結果的精確管控。

附錄 從我的經曆談“精確管理”的產生

首次將我使用的這套管理模式定義為“精確管理”是1996年的事,它是我和我的同事在10多年的管理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我1983年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國家質量管理金質獎”獲得者的集團企業——江蘇常柴集團的金壇柴油機總廠。到工廠經過6個月的車間實習後,我擔當起組建廠計算機中心的重任,並在這一崗位上工作了8年,主持了工廠所有管理項目的信息化工作以及生產線的計算機自動化改造工作。對管理也從開始的模糊不清,到熟悉了解;從最初的不感興趣,到興趣盎然。

1985年,江南名城金壇已經有一批“文革”後畢業的大學生。這批熱血青年滿懷建設國家現代化的激情。大家拚命地工作,拚命地學習,對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對改進、改善當時企事業單位管理的看法最多。因此,我們就自發地將對企事業單位管理感興趣的人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叫“管理愛好者研究小組”的組織。大家推薦我為組長,主持討論的方向和內容,出版論文集,最多時我們的成員達到60多人,還真有一點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味道。

這個小組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我是學工科的,以前對企業管理不是很了解。這個小組成立後,大家很快由對當時企業出現的問題發牢騷,轉到刻苦學習現代管理知識。我看了一些當時稱得上的先進的中外管理書籍以及中國古代哲學方麵的書籍。對管理理論似是而非的理解以及膚淺的工作實踐,使我們得出了許多現在看起來十分幼稚的結論。盡管如此,因為我們隨時在與實踐緊密結合,所以在經曆了幾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我們逐漸成熟了起來。這一經曆為我探索“精確管理”的管理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年的工廠實踐使我認識到,單求哪一種管理理論都很難讓我們的企業有什麼實質性的收獲,必須要有組合式的、能方便於每一個員工的可操作的、可複製的管理模式體係才行。

1991年年底,全國九所院校開始招收國內第一屆MBA學員,我有幸考取了天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班。通過係統學習現代管理的理論,以及國外優秀的管理案例,我全麵了解了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模式,知道了管理存在的共性問題。特別讓我高興的是,我對管理有了一套自己的係統而客觀的看法。很多學MBA的朋友都認為學了MBA後,具體處理事務的能力更強了,但我學了MBA後的體會是,在處理具體事務時,有一種跳出具體事務的能力,更宏觀了一些。

1993年年底,研究生畢業以後,我開始用我的積蓄,創辦起我自己的公司——常州金和新技術有限公司。這是當地第一家依據1994年8月1起實施的《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公司於1994年8月11日獲得營業執照,從此我將我所學到的、總結出的管理方法全麵地在我自己的公司中進行實踐。

總的來說,還很順利。1995年,我在常州所轄縣——金壇辦起了分公司。到1996年,我想走得更遠一些,於是決定去美國,看看美國的企業是如何辦的,自己有沒有機會去美國辦公司。

1996年10月,我去了美國IBM舊金山總部及其在矽穀的研發基地和微軟公司學習考察,並開始著手在美國開辦自己的公司。在這一期間,我每天就是用電話和傳真了解與指揮著國內的兩家公司。這一經曆使我對“分身術”有了很大的興趣,我當時是希望有一套管理係統,能消除時空限製。如果可以既在美國處理事務,又能同時處理在中國的業務那該多好。

很多矽穀的朋友都笑話我當時的想法,認為我的企業管理還存在問題,為什麼不明確授權,由各人去管理各人自己的事情呢?我當時與他們反複爭辯,我認為朋友中的這些老外對我們中華文化還不十分了解。這些分權的方法在美國的企業中可能十分有效,但在中國的企業中很難發揮效用。而留學幾年的同學,他們對管理的理解太理想化,沒有領導或經營企業的實踐經驗,看到人家用得好,就認為我們也可以用。我認為,根據當時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必須要創立符合國情的管理模式。

說來也巧,1996年11月26日,到拉斯韋加斯參觀完全世界一年一度最大的計算機展後,我返回到舊金山的住地。晚上一個人跑到太平洋西海岸,聽著驚濤拍岸的海浪聲,仰望著天空的繁星,心中掛念著國內公司的運營情況。突然,閃爍的星光給了我靈感——天上的星星在美國的我能看到,國內的朋友也可以看到,要是我能將管理企業的模式做成如天上的星星那樣,大家都能隨時了解,那不是太好了嗎?

我突然有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感覺,因為白天我在拉斯韋加斯的計算機展上已經看到了美國互聯網的應用實例。如果能將這一技術與管理結合起來,那將是一次超越:時空的超越,時代的超越。

如果我們在這一技術創新應用上落在美國人的後麵,我們的所有產業競爭都將處於不利的地位。

第二天,我立即趕到斯坦福大學,請朋友帶我與相關專家討論互聯網在企業管理方麵應用的可行性,並了解美國公司利用互聯網的情況。當得知美國在這方麵也是剛起步時,我想機會來了。我應該來做這項工作,將我的管理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為更多的中國企業解決他們的實際管理問題。我在了解清楚互聯網的具體應用後,很快就回到國內,將主要資源和時間放到了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來建立既方便又可操作的“精確管理”的管理模式上。

本章思考

結合你所在的行業,你認為精確管理如何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