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某企業如果是以結果為導向,意味著還處在生死存亡線上,企業沒有章法,這樣的企業,風險很大,有成功的希望,但不一定能成功。我們很多企業初創時期,大多是憑借“一招鮮”的模式立足,此時用“勝者王,敗者寇”來形容是很恰當的。這時的企業,靈魂人物是企業的創始人,即精確管理中提出的所謂“能人”,大家將企業的這一階段稱為“1949年前”階段。我們很多企業是草根創業,開始時沒有任何可以創辦企業的條件,但就是創出了一條路,這是我們的特色,沒有這種草根精神,都用正規軍的方法,就沒有今天的大好局麵。作為青年創業導師,2009年,我很多時間都在參加中央電視台與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聯手發起的“青年創業·中國強”活動,活動主辦方和創業導師們在不斷地想辦法,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能夠激起青年人的創業激情,但同時,我們又在告知創業青年人要理性地認識創業的風險以及創業需要作的必要準備。從上麵的分類方法來看,在這一階段草根激情還是第一位的。
“1949~1979年前”:企業走過生死關,但“能人”開創的企業還一時難以區分生死線,此時,“能人”繼續以以往的經驗在運作企業,規範與法治很難落地,管理者對“船小好掉頭”,對“快速應對市場反映”記憶深刻,但是沒有建立起對“過程與結果”的正確看法,不清楚“我們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是保證我們獲得想要的結果的過程的辯證法”(詳見本書“過程與結果”章節),片麵追求短期效率,導致不關心效率的方向,因而暫時的高效帶來整體的倒退時有發生。很多企業必須經曆這樣的大起大落後才有可能大徹大悟,而真正能在創始人身上就大徹大悟的更是少數,從而出現了很多企業艱難地走過生死關後,還是沒能看到春天就消亡了,另一部分企業會通過第二代企業管理者的“撥亂反正”獲得新生。當然,我們不希望企業有“1949~1979年前”這一階段,最好是一步跨越,但這一步很難跨越。所以,目前隻能希望這一步的時間短一些,希望“能人”能夠自我快一些認識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痛下決心,自我革新。
“1979~2009年”:企業在認清了自己的發展規律,認清了過程、規範、體係後,便會尊重規律,重視過程,建立規範,建設體係。從其自身發展來講,企業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百年企業的可能性。這時的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利用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幫助自己,而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多數是采用科學的管理模式。當然,企業利用現代化管理工具建設自身的企業管理體係,這一步不會走得太輕鬆,企業走這一步會有一些陣痛,會有一些不適應,但是必須要走這一步的。隻有走了這一步,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體係化的管理。不利用現代化管理工具,不建設體係,企業家希望能夠享受到企業百年的輝煌是不可能的。
“2009年後”:有意義的是,大家還劃分出了“2009年後”這一階段,這一階段中企業已經有了健全的體係,能輕鬆自如地運用各種信息化下的新技術,能對很多的新思維、新管理模式迅速地接納、消化,什麼互聯網、物聯網,什麼BT0B、BT0C,什麼眾包等等概念,企業到這一發展階段都會第一時間將其利用,以使企業獲得穩健而迅速的可持續發展。
我梳理大家的思路後,發現不隻是國內企業,其實國外的企業如沃爾瑪、鬆下等也同樣有著這樣的發展階段。因此,我認為處於發展中的企業,不必為眼前麵臨的問題失去信心,要清楚知道這是規律,我們需要做的是迅速認清所處階段的問題,並能盡快解決問題、走出困難,如果條件允許,能對發展階段有所跨越當然更好。我認為,以上企業發展階段性分類標準,是精確管理體係研究中將管理分割為投資管理、基礎管理、機遇管理之後,對基礎管理闡述的一種深化,希望這一分類,能對局中人帶來幫助。
本章思考
對於不同的管理學說分類,你學會如何取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