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企業管理是建立在基本學科之上的,因而不是按照學科類別切分管理,而是基於企業管理實踐將企業的管理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機遇管理:主要是指企業利用社會資源方麵。機遇管理是什麼?通俗地說,就是管理運氣,這種運氣不是虛無縹緲的,其關鍵在於機遇(也是一種資源)到來的時候,企業決策者是否已作好準備。我們不可否認,任何一家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機遇、運氣相隨,我們不能夠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控中,針對這一點,《周易》早就強調了對管理變革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進行管理。我們知道,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度普遍推行“點子經濟”(一些創新型的點子本身就是一種資源),一個企業有一個好點子,企業就上去了。可是沒有多久大家會發現它又掉下來了,掉下來的速度比上去的速度還要快。為什麼?因為基礎管理不到位,我們對“點子經濟”的這種不確定性缺乏相應的管理能力。
第二部分,基礎管理:主要是指企業現有工作方麵。也就是說,如何通過細節管理把握管理流程,實現輸出與輸入之間的盡可能一致,從而使企業正常運轉。企業的日常管理是一種漸進式量變管理,需要分工與協作,需要溝通與交流,需要計劃、執行與控製。基礎管理直接決定了企業家對機遇把握後的耕耘,即決定了企業家將機遇演變為事業;而企業的資本本性決定了企業在資源和基礎管理之外將進行投資管理,使企業突破發展瓶頸,進入發展新境界。
重點提示
基礎管理是企業的“井岡山”。
第三部分,投資或戰略管理:主要是指企業發展戰略方麵。也就是說,在資源管理和基礎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如何通過資本的有效運作,將企業帶入新一輪的更高平台的發展。
事實上,管理的三個方麵在管理實踐中始終都在進行,隻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管理主題,而中國企業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礎管理,這使企業或者長而不大,或者很快夭折,或者大而不強,或者強而不久。
這與中國的文化有關,但這是可控的。本書中提出的精確管理就是一種有效的基礎管理手段。基礎管理在資本與資源、機遇與發展中將成為企業家引領企業上升的拐點與支點。
顯然,我們是特意將精確管理狹義化,以便在這個基礎上,尋找中國企業管理的時代化與現代化的骨架。
事實上,正是基礎管理的精確化,才能充分而精確地把握機遇和製定戰略。
基礎管理是企業管理的基因。
基礎管理也分為內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內部管理所解決的是領導力與執行力,領導者、員工與資源和信息的關係,而外部管理則是對環境的把握與內化。
在這個意義上,精確管理本身就自始至終貫穿在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中。
不過,我的探索大部分集中在基礎管理上,因為我深知,隻要能夠做到和做好基礎管理,企業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基礎管理是企業的“根據地”、“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
接下來對精確管理的探討和管理模式實踐也主要集中在基礎管理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基礎管理的精確手段對於戰略管理、領導藝術等等顯然都是有效的。
擴展閱讀:
企業發展的階段性分類
2009年,在我接待造訪金和軟件的知名企業家、主流管理及財經媒體人時,大家談論比較多的是中國企業、中國經濟、中國管理。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都會比喻某某企業發展到了什麼階段,也許2009年是建國60周年的原因,大家多會對企業發展用這樣幾個階段進行分類:“1949年前”、“1949~1979年前”、“1979~2009年”及“2009年後”。將大家的提法進行綜合後,我興奮地發現,這樣的階段性劃分思路,其基本分類標準已經不是單獨地看某個企業今年銷售多少、利潤多少,而是重點看這個企業的基本管理能力,就好比我們某些地方政府,已經不再僅用當地的GDP來衡量地方經濟了。
“1949年前”、“1949~1979年前”、“1979~2009年”及“2009年後”的企業發展分類標準具體定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