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管理困惑(2 / 2)

一天,一個農民趕著一群羊在草原上走。

迎麵碰到一個人對他說:“我可以告訴你,你的羊群有幾隻羊。”

他用衛星定位技術和新的網絡技術將信息發到總部的數據庫……片刻後,他告訴農民共有1460隻羊。

農民點頭稱對。隨後,他要求農民給他一隻羊作為報酬,農民答應了。

不過農民說:“如果我能說出你是哪家公司的,您能否把羊還給我?”那人點頭。

農民說:“你是麥肯錫公司的。”

那人很驚訝地問農民是怎麼知道的。

農民說:“有3個理由足以讓我知道你是麥肯錫的:(1)我沒有請你,你就自己找上門來;(2)你告訴了我一個早已知道的東西,還要向我收費;(3)一看就知道你一點都不懂我們這一行,你抱的根本不是羊,而是隻牧羊犬。”

對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我們個個是人精,精靈精靈的,我們每一個人是聰明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領導,我們很少重複昨天的故事,我們會每天走不同的道。學這樣的案例來管理聰明人,那無異於畫地為牢,不可取。

思考之二:我認為,管理學是基本學科之上的,而不能隨意按照學科去切分。

管理是管人的,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管理時,沒有很好地區分管理的技能部分與管理的本質部分,往往是以技能取代本質,這就如同為人看病,西醫隻是就事論事,而不能治本。管理學是宏觀的,整體的,管理的技能隻能是輔助性的。

思考之三:管理的本質是管人,管人的根本在於管人心,人心所向才是我們管理者所欣慰的。

要想做到人心所向,取悅於我們中國人,則必須了解中國人的人心。中國人更感性而非理性,用理性的方式不一定能打動中國人。中國人認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際關係,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績效。搞好人際關係,提高工作績效就是管理。隻會做人,不會做事,是一團和氣,是和稀泥,管理上等於零。相反,隻會做事,不會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於零。因此,要先會做人,然後會做事,這就是管理。抓住中國人的人性特點,選拔人、用好人,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簡要概括就是“不一定”。中國人的個性就是不一定,中國人的事情有變動性,抓住這兩句話管理就比較容易掌握住精神。中國人滿腦子都是“不一定”,中國人最喜歡說的也是“不一定”。同樣一個中國人,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不一定。中國人的應變能力最強,彈性最大,適應力也最好,說一定的時候,結果也常常不一定。中國人最愛,也最擅長多變,中國人的基本性格,就是“不一定”。

我想,以上的思考是最讓管理者對於管理無所適從的。必須用了解中國人特性的,基於實踐的,以理論輔助的整體框架來幫助中國的管理者解惑。具體地說,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原則是“人倫”,管理的關鍵是“得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的把握。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勵人與物的配合,則易犯偏重物而約束人的錯誤。所以,必須正確把握人性,正確運用人性,才能充分發揮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價值。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都是管理中國人的高手,其成功就在於能夠在洞悉中國人的個性的基礎上,用有中國特色的辦法來管理中國人。

本章思考

你所參加的管理理論學習與管理實戰培訓,解決了你的管理困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