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進入繁殖季節,叢林間使出現了雄營塚鳥忙碌的身影。它們用大爪子不停地在地麵上挖掘,最後挖出一個約1米深的大坑,坑口直徑達4,5米。然後,它們在周圍收集來大量的幹樹葉、幹草等,堆積到大坑裏。直到高出地麵1米以上,堆的直徑達3—4米,才算大功告成。樹葉堆建成之後,就等待老天降雨了。待樹葉堆被雨水淋濕以後,營塚鳥又開始往上堆積沙土。沙土層可厚達0.5米。原來營塚鳥不像其他鳥那樣,用自己的體溫孵化幼雛,而足依靠樹葉堆裏的樹葉腐爛發酵產生的熱量來孵卵。有些營塚鳥甚至可以利用陽光的熱量,或火山活動產生的熱來孵卵。

營塚鳥的“偉大工程”初步完成後,樹葉開始腐爛,當發酵產生的熱量使堆內溫度達到33.3℃時,它便在堆頂建造一個卵室。雌鳥登上大樹葉堆頂,在卵室內產下一枚卵。產卵後,雌鳥馬上離開,由雄鳥將卵安置好。就這樣,每隔2—3 天,雌鳥產下一枚卵,大約可產30—40個。

隨著樹葉發酵,熱量越積越多,卵室溫度也隨之升高。如果溫度過高,營塚鳥就趕忙將沙土扒開,使熱量散發出去。卵室內溫度變低後,營塚鳥又趕忙把沙土堆在樹葉堆上。就這樣,營塚鳥一次次把沙土扒開,又一次次堆上,夜以繼日地忙碌,使堆頂的卵室溫度總保持在33.3℃。人們推測,營塚鳥的頸部皮膚是非常靈敏的熱探測器。

經過7周的孵化後,營塚鳥開始破殼而出。這些雛鳥不僅要啄破蛋殼,而且還要從卵室開始挖洞,出生幾個小時後才能見到卵室外陌生的世界。觀察記錄表明,營塚鳥單單堆積一個大樹葉堆就要花費4個月的功夫,調整室溫,負責孵化,還要忙上幾個月。因此,可以說營塚鳥畢生恐怕就是圍著樹葉堆忙活了。

水下建設者珊瑚蟲

我國南海的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印度洋的馬爾代夫島、南太平洋的斐濟島以及聞名世界的澳大利亞的大堡礁,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蟲建造的。在17世紀之前,人們一直以為珊瑚是一種海洋植物。它的顏色鮮豔明亮,長得像是灌木叢,上麵甚至還有黑蛞蝓和蝸牛在寄居。直到17世紀中期,法國生物學家佩桑內爾經曆了長達10午時間的研究,才證明珊瑚是一種海洋動物。

珊瑚蟲是一種海洋腔腸動物,它很小,沒有眼睛、鼻子,隻有靈敏的觸手。觸手隨水流慢慢漂動,捕捉流經附近的浮遊生物和碎屑。在它的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粘合在一起。我們看到的珊瑚便是珊瑚蟲死後留下的骨骼。

珊瑚蟲繁殖後代的方法是分裂,它能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速度驚人。在熱帶地區,珊瑚蟲繁殖迅速,老的不斷死去,新的珊瑚蟲不斷成長,在前輩的骨骼上繼續繁殖,無數細小的珊瑚蟲,再加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質的共同努力,使得它們的骨骼逐漸擴大,積沙成塔,日久天長,就成為碩大的珊瑚礁和珊瑚島了。

這些海底花園的辛勤建設者們,建造的珊瑚礁式樣繁多,顏色各異。紅珊瑚像枝條勁發的小樹;石芝珊瑚像拔地 而起的蘑菇;石腦珊瑚如同人的大腦;鹿角珊瑚似枝丫茂盛的鹿角:筒狀珊瑚像嵌在岩石上的喇叭……顏色有淺綠、橙黃、粉紅、藍、紫、褐、白,色彩豔麗。這些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珊瑚骨骼在海底構成了巧奪天工的水下花園。

珊瑚礁有堅硬的軀體,阻擋著外海推進來的狂濤巨浪,築成了一道牢固的屏障,護衛著它身後的黃金海岸、金色沙灘、陰陰綠樹和萬頃良田。珊瑚礁上布滿了各種孔穴、裂隙,吸引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來此居住。所以它還是一座水下森林,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了棲身之所。

雖然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占的麵積不足0.25%,但超過 l/4的已知海洋魚類是靠珊瑚礁生活,並相互依存。珊瑚礁區域因此也成為地球上著名的海洋高生產力區域。珊瑚在造礁過程中,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這與陸地森林的生態作用很相似,對減輕溫室效應也有巨大的作用。

織布鳥與廈鳥

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有一種奇特而精致的鳥巢:一個個像長頸瓶,懸掛在樹枝上,微風輕輕吹過,鳥巢搖來擺去,十分浪漫有趣,這是織布鳥的傑作。

織布鳥足一種小鳥,大小跟麻雀差不多。每到繁殖季節,雄鳥就在同類之間開始了一場編織吊巢的緊張角逐。織布鳥用嘴牢牢地啄住一片棕櫚葉或草葉的邊緣,猛然一飛,撕下一長條,就成了一段細長的纖維。織布鳥將纖維條套在分杈的樹枝上,嘴爪並用纏繞枝條,為防止脫落還打上結,然後,這隻鳥又撕來一長條葉子,把它與別的葉條首尾相接,繼續纏繞,沒多久,鳥巢的主體框架便搭起來了。它一次次地銜來一大批枝葉和纖維,像編織籃子那樣,將條索互相穿引、編織。

織布鳥先織成實心的巢頸。然後由巢頸往下織,密封巢頂,外圍增大,中間形成空心的巢室。在巢的底部織一個長長的飛行管道,這樣,巢頂既能防風遮雨,又能擋住灼熱的陽光,飛行管道用來防禦蛇等危險的天敵。據觀察,編造這樣一個鳥巢,大約需要300多條草索和纖維條。

雄鳥把新房造好了,就開始圍繞著巢門飛來飛去,向每—位飛臨的雌鳥炫耀求婚。但是,雌鳥對自己的“婚姻大事”十分慎重,對“婚房”的質量百般挑剔。可憐的雄鳥如果在 一周內還沒找到“對象”,它就會認定是自己的“婚房”不夠完美氣派,一氣之下,拆除辛勤織起來的吊巢,在原處重新設計和編織一個更精巧的吊巢。如果幸運地博得雌鳥的讚許,它們便訂下終身大事,共同布置裝點“新房”。雌鳥從入口鑽進去,用青草或其他柔韌的材料裝飾內部,在巢內飛行管口的周圍,雌鳥還特意設置了柵欄,防止鳥卵跌出巢外。一切工作結束之後,雌鳥便在巢內安然地產卵、孵化、照料孩子。

建造自己的“公寓式建築”的是非洲東南部大草原上的廈鳥。它們會在蘆薈、洋槐等植物的樹莖上,建成高3米,長7米,內部結構精細的“公寓”。建設這一“大工程”時,許多廈鳥齊心協力,紛紛銜來草莖,拋在樹頂上,然後口銜濕泥糊成傘狀,製成鳥巢的防水屋頂。建巢工匠們在屋頂下編織各自圓形的巢。有時候,一個屋頂下有幾百間小房間,可以同時住上幾百對廈鳥夫妻。

縫紉鳥與麵包師

在鳥的王國中,縫葉鶯以獨特的築巢本領而聞名於世。它主要生活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是我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等地方山林中的常見鳥。它身體小巧玲瓏,嘴尖腳細,性情活潑。

每年4—8月間是縫葉鶯婚配生育時期。為了給子女準備個安樂窩,新婚的鶯媽媽便開始做針線活,縫葉建巢。縫葉鶯築巢的方法很特殊,做巢時,它會選用一些大型葉植物,如芭蕉、野牡丹、葡萄藤等的葉片作材料,先用銳利的尖嘴在葉緣1—2厘米的地方啄出一排排的小孔,然後用細草莖、蜘蛛絲或野蠶絲作“線”,把自己的尖嘴當“針”,將“線”從小孔中穿過來穿過去的,把葉片縫合起來。一針一針地把葉片縫成一個口袋形的窩巢。每縫一針,縫葉鶯還會把“線”打一個結,以防鬆脫。真像個心靈手巧的縫衣女。袋巢縫好以後,縫葉鶯就四處尋找羽毛、細草、棉絮和植物纖維等柔軟的材料,在巢內鋪設成一個小巧、溫暖、舒適的“家”,然後就在這個從外麵看不見的綠色搖籃裏產卵、孵卵,養兒育女。

為了防止“房屋”因葉柄幹枯而脫落,縫葉鶯會用一些纖維把葉柄牢牢地係在樹枝上。而且,它在築巢時還會使巢保持一定的傾斜度,避免雨水流進巢中。縫葉鶯的設計非常巧妙。

紅灶鳥是阿根廷的國鳥,它以搭建奇異的“麵包烤爐”而著稱。因為,紅灶鳥營建的一種橢球形鳥巢,幹燥後是紅色的,堅硬結實,形狀就像一座爐子,所以當地人稱它為麵包烤爐,而紅灶鳥也因此而獲得了“麵包師”的稱號。

紅灶鳥的巢很特別,是由牛糞、稻草、植物碎片等築成的。雌雄兩鳥要搬運幾千顆小泥丸,用嘴和腳靈巧地調和這些泥丸,再和幹草、牛糞和粘土拌在一起,然後營建巢窩。鳥巢有球形、杯形和橢圓形的,紅灶鳥要經過兩三個星期的努力,才能建成一個巢。

紅灶鳥的巢的結構比較複雜,分為兩個房間,前室是起居室,越過中間的隔牆到達裏麵寬敞的孵卵室,室內鋪墊著柔軟的細草。這裏既是產房又是育兒室,紅灶鳥夫婦在此婚配生育。產卵約5—6星期之後,幼鳥就長滿羽毛,飛離巢穴,從此一去不複返。倒不足它不戀家,是因為在熱帶烈日的烘烤下,巢內溫度很高,讓它們實在無法忍受。

鳥窩趣聞

地球上共有9000多種鳥類,其中有不少是善於築巢的“能工巧匠”。

有些鳥在築巢時會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比如啄木鳥常把自然形成的樹洞當作自己的窩。有時候,它會用自己的嘴建造安樂窩:在樹幹上啄個洞,啄下來的木屑疏鬆而又通氣,成廠洞中的天然“墊被”。飛來飛去的麻雀,更足隨遇而安。屋簷下,大樹上,牆洞裏,石縫中,到處可以安家,隻要銜些草葉,叼些羽毛鋪墊就行。

在鳥類世界中,每個成員大小不一,它們窩的大小也就各不相同。最大的雕巢,直徑達數米,可以並排睡下兩個人。禿鷲的巢也算是巨巢,直徑超出兩米半,重達兩噸。最小的鳥巢是蜂鳥的巢,隻有拇指那麼大,稱為拇指鳥巢。它們是用樹葉搭成的,築巢用最小的葉子,吐出涎沫粘在一起,幹後的巢堅硬如鐵。其他如鶯類、鷦鷯的巢,隻有幾個厘米,工藝精細,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