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取來筆硯,將化緣簿雙手捧給士兵,士兵接過筆來,端端正正寫下“總督部院”幾個字。和尚一見,嚇得跪倒在地,以為是長官微服私訪呢。

和尚用眼角偷看士兵書寫,隻見“總督部院”後邊寫道“標下左營官兵”,連忙爬起,嘴角又露出一絲輕慢來。

士兵回頭看了和尚一眼,又揮筆寫道“喜施三十”,和尚見士兵肯捐三十兩銀子,喜上心頭,慌忙又畢恭畢敬地跪下。

士兵心中好笑,繼續在“三十”後邊寫上“文錢”兩個字,和尚爬起來,接過化緣簿,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幾位同事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強忍著肚裏的笑,直到出了寺院,幾個人捧腹大笑。

智女脫險——古代民間寓言從前,村子裏有一位姑娘,她從小聰明過人,後來長大了,嫁到外地去了。

一次,她的母親生病了,老人十分想念女兒,家裏人就托人捎信給姑娘,讓她抽空兒回來看望母親。

姑娘得知母親生病的消息,心急如焚,決定連夜回娘家探視母親。家裏人怎麼勸說,也沒攔住她。她知道正值農忙季節,丈夫脫不開身,所以,執意不讓丈夫送,自己一個人上路了。

剛出村不久,天就黑了下來,月亮的光也是淡淡的。姑娘心中焦急,更加快了速度。走著走著,她感覺到身後有腳步聲。

姑娘走得更急,那腳步聲也在加快速度,姑娘心中有點兒害怕,她停下來,回頭一看,遠遠的,一個男人的身影正向她尾隨過來。姑娘心想:

“這一定是個歹徒,我得想個辦法對付他。”

姑娘看了看周圍,路邊不遠處有一片樹叢,有一座墳就在樹叢邊上。她有了主意,於是,急急地往樹叢那邊走,一邊走,一邊把身上佩戴的絲條解下來掛在脖子上,把頭上的飾物取下來,藏進懷裏,然後把發髻扯開,散亂著頭發,等那個男人過來。

那個不懷好意的男人追到姑娘身邊,姑娘猛地一回頭,和那人打了一個照麵,那人“啊”地一聲嚇得昏了過去,跌坐在地上。原來他看到姑娘裝扮的怪樣子,以為是墳地裏的吊死鬼,這才嚇得昏死過去。

姑娘看那人昏迷不醒,趁機匆匆趕路,待到了娘家時,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

娘家人看到姑娘這副模樣,嚇了一跳,忙安頓姑娘坐下,問她出了什麼事。姑娘緩過氣來,將事情原原本本說給大家聽,全家人都誇她膽大心細,聰明機智。

第二天,姑娘的娘家人聽了別人議論,回家來告訴姑娘: “全村都已經傳開了,昨晚鄰村有一個年輕人走夜路遇鬼,被鬼魂迷住了,如今神誌不清滿嘴胡言亂語。”

姑娘聽了,暗自好笑,幾天後,聽說那年輕人死了。

清廉的公孫儀——古代民間寓言公孫儀是魯國的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

身為宰相,職高權重,當然會有人曲顏附庸刻意獻媚,但公孫儀非常剛正廉潔,他有著非常清醒的頭腦,對於那些有目的結交他的人,他都保持堅定的立場。

魯國中的人時常為了謀求個人的一些利益討好他,紛紛買了魚來送給他。可是,每次有人送魚來,都被他擋在了門外,來人最後不得已,隻好再把魚帶回去。

公孫儀的弟弟把哥哥的舉動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有一天,他忍不住問哥哥:

“兄長,我真弄不懂,你不是很喜歡吃魚嗎?人家既然誠心誠意送給你,你為什麼不收呢?”

公孫儀笑了,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說:

“是啊,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才不能收他們送來的魚呢。”

弟弟更不解了:

“那為什麼?”

公孫儀說:

“你細想一下,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欠了人家一份人情,欠了人家的人情就要為人家辦事。人家就是因為有難辦的事、不合章法的事,才會舍棄錢財來托這個人情。我收人家的禮,為人家辦不該辦的事,豈不是徇私枉法?”

弟弟雖然也點頭稱是,但總覺得兄長說得未免過於嚴重,於是,不在乎地說:

“兄長實在是把事情看得過於大了,其實不過是一點兒小事,吃人家送的魚未必能和徇私枉法聯係在一起,再說,親朋好友托人說情也是人之常情,算不了什麼。”

公孫儀板起麵孔,十分嚴肅地說:

“別的沒什麼,可那樣我以後就吃不成魚了。”

弟弟想了想,還是不懂,問道:

“這是為什麼?”

公孫儀認真地說:

“如果把魚收下,就難免要替人家辦違法犯紀的事,就有被罷職的危險,罷了職就不會有人再送魚給我了。現在我還有能力自己買魚吃,同時沒有後顧之憂,你說那一個更合算呢?”

捕蛇人的苦衷——古代民間寓言 永州城外的野地裏,有一種蛇十分珍稀,這種蛇的外表並不特別,也隻是黑色的蛇皮上有些白色的花紋,但珍貴的是它的劇毒和用它製成的具有特殊功效的蛇藥。

凡這種蛇經過的地方,花草樹木都會因受毒而枯死。人如果被它咬傷,根本無藥可治,隻能眼睜睜等死。可是,如果能夠捉到這種蛇,並將其曬幹,製成蛇藥,卻可以治許多疑難病症。

為此,皇帝曾下旨,普告永州百姓:

凡能捕到此種毒蛇者,可以以此頂替租稅。

每年,禦醫都要奉聖旨到永州來征收這種毒蛇。永州的百姓也確有很多人開始以捕蛇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