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睡夢醒來後曾經讓人愁腸寸斷,心緒不了的往事,原來不過是人生一夢,何必來較真,較真愁斷腸,結果無非還是夢中人。
莊子雲:人生如白駒過隙。當莊妻去世時,莊子竟鼓盆而歌為其回歸大自然而吟唱。
哲人的結論難道不能使人有些啟迪麼?我輩何不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擺脫夢境做一個寬心人。
【故事】
黃宗羲假死拒聖旨
黃宗羲在化安山隱居時,康熙皇帝好幾次下聖旨召地去做官,都被他婉言回絕了。又過了幾年,黃宗羲已經70歲了,康熙皇帝準備纂修明史,便又一次下旨要黃宗羲進京會主持史局。
當傳聖旨的欽差大臣乘船來到餘姚時,餘姚知縣一麵安頓好欽差,一麵派縣史去化安山通知黃宗羲來餘姚接旨。
縣吏來到化安寺門口,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迎了出來。縣史說:“煩你通報黃老先生,皇上聖旨已到餘姚,縣老爺要黃先生立即起程進城接旨。”
黃百家低頭沉痛地說:“家父不幸病重,實在難以進城接旨。”
縣史無奈,隻好回衙門向知縣複命,知縣聽罷彙報,心想:皇上兩次降旨,都被他回絕了,這次恐怕還得請欽差到化安寺去開讀聖旨,那樣,黃宗羲是真病假病*肯不肯接旨,部有欽差在場,我也好為自己開脫。
知縣主意一定,就去拜見欽差,將前情如實上報。欽差也沒什麼好辦法催黃宗羲來接旨,就隻好說等第二天親自去化安山傳旨。
再說黃宗羲聽說朝廷遷傳他去是要讓他主持修纂明史,稍稍有所心動。但他堅決不想做清朝的臣子.便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並將兒子黃百家叫來,吩咐他依計而行。
等飲差大臣坐著轎於前護後擁地來到化安山縣腳下時.不見黃宗羲出來迎接.一隻有黃百家一人在路邊恭候。黃百家見到欽差大臣,就上前稟報說:“先父今日淩晨不幸去世了,這裏有他的遺囑。”
欽差大臣接過一看,見上麵寫著:明史未修,宿願未遂,日後清廷開修史局,可著門下萬李野和小兒百家前往。
欽差大臣也搞不清黃宗羲是真死還是假死,覺得反正有萬季野和黃百家可以代替,對皇上已可交差,也就隻好作罷,回京交旨去了。
黃不羲又一次巧妙地回絕了聖旨,平日依舊手撐雨傘、腳踏麻片,意思是頭不頂清朝的天,腳不踏清朝的地。他一直活到85歲時才去世。
一九二、取涼於扇
【原文】
取涼於扇,不若清風之徐來;汲水於井,不若甘雨之時降。
【譯文】
用扇子扇風求得涼爽,不如清風慢慢吹拂;在井中汲水,不如上天降下及時雨。
【賞析】
大自然給了我們許多,人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在改造世界,雖然古人早已提出過人定勝天,但實際上,麵對大自然雄奇無比的威力,人有時顯得渺小,無能為力,因為大自然的規律是無法抗拒的,所以改造自然還不如適應自然。
當我們用扇子扇取涼風時,是多麼盼望大自然清風徐來,給人以清新涼意;當我們需要在井中汲水時,多麼盼望上天能降下及時雨,如甘露灑向人間。
畢竟自然的神奇與偉大,賜予了人類許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故事】
厲害的小草
在木匠的工具中,鋸於是必不可小的,而鋸子的產生其中有個智慧故事。
相傳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叫魯班,他會蓋房子,造石橋,會用石頭雕刻各種野獸。人們說他用木頭做的小鳥兒會扇動著靈巧的翅膀飛向空中。有一次,國君要他負責修建一座大宮殿,並且必須限期完成,否則,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接受任務後,魯班抓緊準備一切用料。這個工程需要大量木材,他就召集起他的許多徒弟上山采伐。當時沒有鋸,隻能用斧子砍,一天到晚,山嶺上響著罌理鋼鑽的伐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