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一九○、混跡塵中,高視物外
【原文】
混跡塵中,高視物外;陶情杯酒,寄興篇詠;藏名一時,尚友千古。
【譯文】
立足於塵世中,眼光高遠超出世間的物累;在酒杯中陶冶自己的情趣,在詩篇歌詠中寄托了自己的意趣;暫且隱匿自己的聲名,還能夠在精神上與古人為友。
【賞析】
人隻要在精神上能擺脫對物質的追求,其內心世界就可獲得自由,不受塵世的束縛。以懷中醇酒陶冶自己的情懷,以吟誦詩篇寄托自己的誌向,精神無比充實,如醇酒充溢天地之間。如能飲得,則是甘露美酒;如能詠得,則是無邊的詩篇。天地萬物,皆能寄我之情。
能為友者,固不在形跡;能顯名者,也不在一時。一時名聲,隻是空擾人心;以形為友,總不知心。精神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展開古人充滿智慧的文章,就可以與古人神交,心神暢遊,勝過眼前虛情假意的交往。名聲雖然能顯耀一時,未必能顯耀千古。
【故事】
詩仙李白戲朝臣
天寶元年,李白被皇上下旨召進京城,多少年來的政治抱負終於有了實現的機會,自然高興萬分。在長安暫住、等待召見期間,李白有幸認識了大詩人、秘書監賀知章老先生。兩人一見如故,李白拿出自己寫的《蜀道難》請賀知章指教。賀知章讀罷,驚歎不已,說:“此詩真是驚風雨、泣鬼神啊!你莫非是天上下來的滴仙人?”
由於賀知章的舉薦,唐玄宗親自召見了李白,並封他為供奉翰林。見完皇上,還得去見宰相。當時的李林甫是個陷害忠良、陰險狠毒的奸臣,李白對他深惡痛絕,但又不得不去拜見他,於是在求見李林南時,李白自稱為“海上鉤鼇客”。
李林甫見李白出言不遜,心中不快,但又不好發作,便笑嘻嘻地問道:“先生臨淪海,釣巨鱉,但不知用什麼作鉤?用什麼作線?”
李白衝口而出:“用虹霓作線,明月為鉤。”
“好,好,有氣魄。線、鈞都有了,但不知先生用什麼作餌?”李林市說。
“以天下無義氣的男人為餌!”李白朗聲答道。
李林甫聽罷,不禁吸了口涼氣,心想李白這不是在有意罵我嗎?但他一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李白好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殿召李白起草征討西蕃的詔書。恰好這時李白又喝得大醉。到了殿上,李白東倒西歪,勉強跪拜行禮,請求皇帝讓他隨便一些,方能寫好詔書,玄宗隻好答應。李白洗完手臉,一邊構思,一邊摘掉帽子,脫下皮袍,抬腿就要上禦榻,這才發現靴子還沒脫,恰好此時高力士站在下邊,李白坐在禦榻邊上把腳向高力士一伸,說:“費心,請把靴子給我脫下。”
高力士怎麼也沒有想到李白會讓他幹這種事。高力士是皇帝身邊的太監,深得皇帝寵信,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怕他三分的。然而此時此刻,不知是被李白“滴仙人”的風度和氣派震懾住了,還是他已習慣於當奴才了,居然下意識地乖乖替李白脫去雙靴。李白隨即揮筆疾書,代皇帝草擬完詔書,玄宗看罷龍顏大悅,而高力士卻懷恨在心。
天寶三年春,厭倦了宮廷裏這種頹靡生活的李白,不願再與奸臣惡相周旋,於是自請還山,玄宗準奏。李白得以自由,從此飲酒賦詩,仗劍雲遊,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一九一、五夜雞鳴
【原文】
五夜雞鳴,喚起窗前明月;一覺睡醒,看破夢裏當年。
【譯文】
五更天將亮時,雄雞啼鳴喚醒夢中人,隻見一輪明月高掛在窗外;一覺睡醒,頓悟種種往事,當年就像夢幻一般消失無蹤影。
【賞析】
五更雄雞啼鳴,明月還高掛在窗外,人從睡夢中醒來,看眼前情景,不覺思緒萬端,夢中的歡欣與微笑,痛苦與悲傷,使人情思不斷,心不可抑,想當年種種往事,愛恨交織,仿佛也與這夢境一般,都隻是過眼雲煙,了無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