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八六、山之勝,妙於天成
【原文】
自古及今山之勝,多妙於天成,每壞於人造。
【譯文】
從古到今的名山勝景,其絕妙之處大多在於天然生成,而破壞常常由於人工修造引起。
【賞析】
人們自古以來都認為美景天成,天然去雕飾的本來麵目比人造景觀更有返樸歸真的意趣。這是因為人類仰賴自然提供的萬物而生存,自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人類沒有理由去破壞它,去損壞自己的生存環境。同時自然也因其樸實而有天然的審美意趣,天然勝景若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
陳公在這裏體現出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表現了對破壞自然的厭惡。人類在改造自己的同時,往往也容易對環境造成破壞,使山不再寧靜,水不再清澈,更為惡劣的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常常有意汙染自然環境,破壞天然景觀,使天然勝景受到玷汙,既無妙趣,又給人矯揉造作之感。
【故事】
潘嶽廣植桃花
潘嶽祖父名謹,在漢末和曹魏時曾為安平太守,潘嶽家屬於中級門閥,自漢末到西晉,都以文學名世。
278年,潘嶽32歲時,因寫了一篇童謠諷刺朝庭壓製官員而被趕出朝廷,外放到河陽做縣令。
潘嶽到了河陽,看見這裏南臨黃河,北靠邙山,中間是一片平川沃野,地方不錯,就是老百姓太窮,怎麼辦呢?他根據半丘陵地區十年九旱的特點,開始號召百姓廣種桃李,綠化荒山。潘嶽為了把施政方針深入貫徹下去,想方設法搞宣傳。正月裏在官衙門口唱大戲,潘嶽讓人在台下放風箏,風箏上掛著標語,上寫著“廣種桃李”。
潘嶽自幼愛美成癖,他在治理山水時,還引領百姓在道路兩旁、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等地方,也栽上桃李和花卉。每逢春天到來,河陽縣境內綠滿山川花滿園。每到秋來,累累的碩果為老百姓帶來了豐厚的收益。潘嶽也被百姓們戲稱為“花縣令”。河陽縣就此有了“河陽滿縣桃”和“河陽一縣花”的美名。
一八七、清閑無事,坐臥隨心
【原文】
清閑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淡。憂患纏身,繁擾奔忙,雖錦衣厚味,隻覺萬狀苦愁。
【譯文】
清閑無事時,要坐要躺隨自己的心意,即使穿粗布衣服吃清淡的飯菜,卻沒有覺得一絲平淡。那些憂愁煩惱而患得患失的人,整日都在繁忙中奔走勞頓,即使穿華貴的錦衣,吃美味佳肴,也覺得愁苦萬狀。
【賞析】
人的快樂有多種多樣,關鍵在於自己的感受,物質的享受固然重要,但閑適無憂也應該是一種快樂。人如果能找到放鬆自己的方法,在閑情逸致中享受安寧平實的生活,雖然是粗茶淡飯,也不會覺得愁苦。如果整天為名利所累,萬事擾心,不得安寧,即使物質生活上錦衣玉食,但精神壓力不能排解,也隻能愁苦萬端。
所以佛家說,“安祥何須山水,減去心頭火亦涼”。
不擁有一切的人,才能享用一切,要有超凡脫俗的修養功夫,才能進入不享用而擁有的高超境界。
【故事】
墨竹、黃牛和詩
北宋時代,書畫家、詩人文同的山水墨竹遠近聞名,宋神餘熙寧元年他到洋州任職後,常有富戶豪紳登門求畫,但大都被他拒絕了。
有一天,他出外查訪,途經謝村鎮一家黃酒作坊門前時,一位鬢發皆白的老人朝他點頭致意,並熱情地請他進屋裏飲酒。閑聊中,文伺得知老人靠釀酒謀生,但由於他的酒坊地處小巷深處,很少有人光顧,銷路不太好,生活也就比較艱難。
文同知道老人的境遇後,非常同情。飲了老人遞上的一杯黃酒後頓覺心清神爽,產生了創作欲望。於是個隨從拿出筆墨紙硯,一會兒功夫便作成了一幅墨竹圖。
說來也巧,正當文同要往圖上落款之際,他表兄蘇東坡也因故來到了這家黃酒作坊。蘇東坡看了文同的墨竹圖,拍案叫絕。然後從文同手中接過毛筆,又在墨竹圖的右下方畫了一頭黃牛,並寫上了一百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