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這是一曲美妙的自然歌謠,充滿了迷人的神韻。江邊的巨濤,溪中的清流,與天寬雲闊、遠人近影合而為一,體現了自然的神韻。更富浪漫色彩的是,作者自己融入這美妙的景致中,幻想著那神奇的湘水女神在鼓瑟彈奏,為自己助興,這如何不令人向往。
大自然就是交響樂,也是小夜曲,隻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聽懂這部無聲的旋律。
【故事】
鄭板橋西奇題聯
清代畫家、篆刻家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有一年,鄭板橋聽說通州地方美麗富庶,是個文人輩出的地方,很想去盾看,於是他托人寫了封信,到南通來找朋友的朋友。
通州的朋友很熱情,酒飯招待十分周到。當地的人們聽說大名鼎鼎的鄭板橋來了,都紛紛登門拜訪,請他赴宴作客的,有陪他登山看江的,有邀他賞畫談詩的,有求他題同寫字的,直忙得鄭板橋頭昏腦脹,精疲力竭。於是他請朋友為他找個清淨地方,好好休息幾天,關起門來讀讀書。朋友見他執意要清靜清靜,就將他送到西寺,租了間房子,讓他暫時住了下來。
西寺,是通州有名的大廟,位於城西南,房屋寬敞,環境幽美。寺裏的當家和尚下認識鄭板橋,見他衣著粗布粗布,貌不驚人,就以為他是個落魄才子、窮酸書生,進而擔心他將來會付不起飯錢和房費而賴帳,便暗中吩咐小和尚用粗茶淡飯招待他,每頓隻是飯、青菜,喝的茶葉也不肯放,隻是在開水上飄幾朵茶菊。鄭板橋見這位當家和尚如此勢利、吝嗇,心中很不快,但他貪圖這裏清靜,就一直忍著沒有發作。
10幾天後,有很多人知道了鄭板橋在西寺裏住,便相約一起來拜訪.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通州的名人。當家和尚見來了群財神爺,心裏樂開了花。這群人一進寺門就向他打聽興化名士鄭板橋住在寺裏何處,當家和尚先是一愣,接著便如夢初醒,至此他才知道那位貌不驚人的外路客人是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
當下,這位當家和尚連忙領著眾人來到鄭板橋的住處。當時正是吃中午飯的時間,一個小和尚給鄭板橋端來飯菜,木盒上放著一碗糙米、一碗少油的白菜,菜上灑了幾粒粗青鹽;桌上放著一十粗瓦壺,裏麵盛著菊花茶。這群人中鄭板橋的朋友們見狀,個個憤憤不平,責怪這裏的和尚不該對人如此吝嗇刻薄,勸說鄭板橋搬到他們家去住。
當家和尚自知理虧,連連道歉後,請鄭板橋和眾人去後園遊玩。後園裏新砌了一間涼亭,當家和尚為換回麵子,便恭恭敬敬地請鄭板橋題寫一副楹聯。
鄭板橋笑著說:“我鄭某在寶守住了10多天,多有叨擾,正覺沒有可答謝的。秀才人情紙半張,就寫副對子給法師作個紀念吧!”說罷,揮筆寫下這樣一副楹聯:
白菜青鹽糙米飯
瓦壺天水菊花茶
眾人會意,齊聲喝采叫好,當家和尚則羞得滿麵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一八四、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櫥
【原文】
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櫥;惟名飲而少蘊藉,終非名飲。
【譯文】
有讀書的癖好,卻對書中的知識不加選擇和取舍,這樣的人讀了書隻不過像藏書的書櫥罷了;隻有善飲酒之名,卻不懂飲酒中蘊含的意趣,終不能算是懂飲酒之人。
【賞析】
喜好讀書是好習慣,然而喜讀書還要善讀書,善讀書還要善用書。
讀書的目的在於選擇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並融會貫通運用於實際之中,如果毫無選擇,不能根據實際應用,便是對書本知識毫無見解,空有滿腹詩書卻不能消化運用。正如大將不會領兵作戰,隻是空有十萬甲兵一樣,飽學之士不能運筆,隻能被譏笑為兩腳書櫥了。
學會讀有字之書是學問,學會讀無字之書是大學問。如果說有字之書還隻是一種經驗,而無字之書就是一種智慧了。
飲酒之道,在於體會其中濃厚的意蘊內涵,意趣在酒外,如果不懂其中的情趣,隻能謂之嗜酒之徒。
【故事】
紙上談兵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熟讀兵書,所以對用兵之道會引經據典,說得有條有理,別人誤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但是,他的父親卻說趙括隻會“紙上談兵”,一旦真的領兵打仗,絕對會出問題。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將攻打趙國。這次秦王采用宰相範雎的離間計,到趙國去傳布謠言說:“秦兵所懼怕的,隻有趙括一個人。廉頗是個無能之輩,再過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趙王聽信了謠言,便派趙括代替廉頗領兵。趙王召來趙括,問他說:“你能擊敗秦軍,為國爭光嗎?”
趙括大言不慚地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不是他,我一定會打勝的。”
於是,趙括在接管廉頗兵權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40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一八五、鳥啼花落,有會於心
【原文】
鳥啼花落,欣然有會於心,遣小奴,挈癭樽,酤白酒,飲一梨花瓷盞,急取詩卷,快讀一過以咽之,蕭然不知其在塵埃間也。
【譯文】
聽到鳥兒鳴叫,見到花兒飄落,心中有所領悟而由衷欣喜,便教小僮帶著酒甕買回白酒,以梨花瓷盞飲下一杯酒,並馬上取來詩卷,快讀一遍以助酒興,這時胸中清爽快意,仿佛離開了凡俗的人間。
【賞析】
拋卻名利之欲求,就能超然於塵世之上。有些人整天生活在苦悶中,一擲千金尋求感官刺激,卻感歎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實際上生活靠自己安排,情調要自己創造,與其苦苦地去追尋,不如先體會眼前實在的快樂。試想,鳥鳴花香之下,以詩佐酒,是怎樣的雅趣啊!
【故事】
王維作畫戲太守
唐代詩人王維不僅詩寫得好,畫也畫得好,他的詩往往詩中有畫.他的畫也往往畫中有詩。當時的達官貴人都想得到一幅王維的畫來裝點門麵。但王維生來剛直不阿,不肯接納權貴,不肯以畫去討好任何人。不久,王維得罪了某些朝廷大員,被貶出京都長安。王維無官一身輕,索性來到終南山過起隱居生活來。
因此,王維終日種花繪畫,飲酒賦詩,往往喝得酩酊大醉這才開始提筆作畫,久而久之,竟形成習慣,無酒不作畫。
當地的太守是個不學無術的勢利小人,聽說王維隱居在山中,很想讓王維為自己作幅畫好掛在廳堂,賣弄一番風雅。他幾次派師爺去請王維,都沒能請到。
幾次受挫後,師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對太守說王維有酒後作畫的習慣,應該如此這般才能得到他的畫。
幾天後,王維收到山下張員外派人送來的大紅請帖,請王維去赴宴。王維自從來到終南山後,常與張員外在一起談古論今,有了幾分交情.接到邀請,不便拒絕,就如期下山去赴宴了。
王維來到張員外家門口,見張員外陪著太守和師爺出來迎接他,心中有點不快,但也不好說什麼.隻好將就著喝起酒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王維已有了三分醉意,腦海中閃出一幅幅畫兒來,急得他直控手。張員外知道王維的這個習慣,便把他讓到客廳的套間裏。一進房間,看見桌上鋪好的紙和磨好的墨,王維作畫的興致更濃了,正當他抓過大筆就要動手畫時,猛然想起太守曾求他作畫的事。常言道: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他想:莫非今天是賺我給太守畫畫嗎?於是,他放下了筆,在屋裏踱起步來。
當他看到室內白牆如粉,潔淨照人,就決定把畫畫在牆上。隻當是給張員外作幅畫,誰也休想拿走。在牆上作畫,手中的筆顯得太小。他索性脫下一隻布鞋,飽蘸濃墨,在牆上抹了起來。不大一會兒,就作好了,他也沒去向張員外告別,徑直回山上去了。
張員外陪太守、師爺進來後,發現桌上的紙上並無墨跡,可墨卻差不多用完了,正詫異間,猛然看見牆上有幅絕妙的畫:一彎新月發出柔和的光,照著一條小溪;小溪邊有架葡萄,枝條左纏右繞,雜而不亂,一串串葡萄又肥又大,水靈靈的,饞得人直流口水。
太守和師爺原想用一桌酒席就換來一幅工維的畫,不想畫是有了,可畫在牆上無法拿走,氣得太守雙手打顫,差一點失足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