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3)

第十八章

一七六、出一言解之,是無量功德

【原文】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

讀書人貧窮沒有能力以物質接濟他人,但遇到他人糊塗迷惑之時,能夠用言語來點醒他;遇到他人有緊急的危難時,用言語來解救他,也是無邊的功德。

【賞析】

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是一種良好的美德,但助人不一定非得金錢不可,智慧的語言有時比物質的財富更為可貴,因為金錢可以幫助一個人暫度難關,智慧卻可以讓一個人終身受益。俗語說“留下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即是這個道理。讀書人在物質上也許不富足,但精神上卻很充實,有著比一般常人更多的智慧,他可以成為人們的航標燈,在他人困惑糊塗時指點迷津,在他人迷芒危急時解除其煩惱,這樣也是無可比擬的善事和美德了。

【故事】

重才輕仇

祁黃羊是春秋時晉國大夫,品德高尚,是晉平公的得力謀臣。晉平公決定大事,都同他商量。

有一天,晉平公把祁黃羊召進宮,問他:“南陽縣還缺個縣令,誰可以勝任?”

祁黃羊想了想,說:“解狐去比較合適。”

晉平公知道解狐平時與祁黃羊有點不和,就說:“解狐不是與你有仇嗎?你怎麼推薦他去當縣令?”

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南陽縣令,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點了點頭,說:“好吧!”於是就派解狐去當南陽縣令。解狐到了南陽,把南陽治理得很好。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舉薦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真是公而忘私啊!”

一七七、伶人代古人,似今人為文

【原文】

伶人代古人語,代古人笑,代古人憤,今文人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還伶人,今文人為文又似之。假令古人見今文人,當何如憤,何如笑,何如語。

【譯文】

演戲的人代替古人講話,代替古人笑,代替古人憤怒,就像現在文人寫文章一樣。

演戲的人在戲台上很像古人,下了戲台還是演戲的人,現在的文人寫文章又和這點很相似。假如讓古人見到現在的文人,他們將如何憤怒,如何笑,如何講話呢?

【賞析】

當唱戲的在台上扮演戲中的角色時,他們惟妙惟肖的表演往往使人融入戲中,為戲中人愁,為戲中人喜,為戲中人悲,戲裏戲外融為一體,但戲結束了,唱戲的仍然是唱戲的,觀眾仍然是觀眾,他們都有各自的身份和生活。

但就生活這個舞台而言,台上的我也是生活中的真實,人生便是戲中之戲。

文人將自己的生命融入社會生活中,寫下生活的篇章,反映火熱的生活現實,文人也用文學作品表現古人的生活,思索曆史演進的軌跡,探索社會發展的軌跡,所以常有人說他們是替古人擔憂,為古人憂愁。其實他們並非一味模仿,而是在探索。

【故事】

萬斯同苦讀成史官

萬斯同,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州人,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曾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萬斯同小的時候,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麵前丟了麵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進書房裏。

萬斯同看到書架上有幾十冊明史的書,就順手讀了起來,沒有幾天就讀完了,後來又發現有經學類的書籍,也都看完了。

萬斯同被父親從書房放出來之後,經常跟在兄弟們的後麵,聽他們評論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壞。

一天,他的大哥在家裏上課,萬斯同想參與進來,大哥譏笑他說:“你知道什麼?”

萬斯同回答說:“看兄弟們所做的文章,感覺太簡單了。”

大哥突然聽到他這樣說,感到很吃驚,就說:“既然這樣,那麼我要考考你。”

於是,他的大哥混合著經文出了幾道題,萬斯同洋洋灑灑寫了1000多字,文章很快就做成了。大哥非常吃驚,看著他的文章痛哭,並把文章給父親看說:“我們差點就埋沒了弟弟的才華。”

父親也非常吃驚,當天就為萬斯同買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讀書。過了一年,萬斯同的學習就像衝破海洋的堤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康熙年間,皇上征召博學的大儒,萬斯同獲得巡道許鴻勤的推薦,但是卻極力推辭。第二年,編寫書籍的機構編纂《明史》,昆山的徐學士帶著萬斯同前往,授以七品俸祿,任命為翰林院纂修官,學士按照慣例授職,萬斯同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編書的機構,不署名,不接受俸祿,主管官員同意了。

纂修官們寫好稿子都送到萬斯同那裏審核,《明史稿》500卷都是萬斯同親手定奪的,雖然之後沒有全按萬斯同的舊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書。

一七八、閑有餘日,正可學問

【原文】

夜者日之餘,雨者月之餘,冬者歲之餘。當此三餘,人事稍疏,正可一意學問。

【譯文】

夜晚是一天所剩下的時間,下雨天是一月所剩下的時間,冬天則是一年所剩下的時間,在這三種剩餘的時間裏,人事紛擾較少,正好能夠專心一意地讀書。

【賞析】

夜晚、雨天和冬日是人們容易休閑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對讀書人而言正是黃金時間,此時人事紛擾較少,可以靜心做學問,冬日之夜更長,充分利用更能發揮作用。

關於古人珍惜時間的記載很多,班固的《漢書·食貨誌》載:“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織,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一月怎麼能有四十五日呢?顏師古為此注釋說:“一月之中,又得夜半十五日,共四十五日。”這就很清楚了,原來古人除了計算白天一日外,還將每個夜晚的時間算作半日,一月就多了十五天,這是對時間十分科學合理地利用。

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浪費掉。

【故事】

董遇珍惜時間

東漢末年,有個叫董遇的人,自幼學習就十分刻苦。雖然他家的生活十分艱苦,但董遇始終沒有放鬆過學習,稍有空閑就拿出書來學習。

後來,董遇寫了一部很有影響的書,成為著名學者。很多讀書人都向他求教學習方法,董遇說:“任何一本書,隻要你讀上100遍自然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有的人都很疑惑:哪來那麼多的時間啊?

董遇說:“時間靠自己去爭取。冬為歲之餘,夜為日之餘,陰雨為時之餘。冬天、夜晚、雨天都是平常最空餘的時間,抓緊了這三餘,時間不就有了嗎?”

一七九、簡傲不可謂高,阿諛不可謂謙

【原文】

簡傲不可謂高,諂諛不可謂謙,刻薄不可謂嚴明,苟酷不可謂寬大。

【譯文】

輕忽傲慢不能看作高明,阿諛諂媚不能視作謙讓,待人刻薄不能稱之為嚴明,放任自流不能認為是心胸寬大。

【賞析】

真正美好的品行是建立在一定道德標準之上的,混淆道德標準來標榜自己品行高尚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有人以輕忽傲慢來表現自己很高明,有人以失去人格的阿諛奉承來表示自己的謙虛,有人以苛刻待人來表現自己的嚴明,更有人以放任自流來顯示自己的虛懷若穀,這些都是偏離道德尺度的做法。

其實,真正的高明不在傲視他人而在平等待人,真正的謙虛不在花言巧語而在自我反省,真正的嚴明不在刻薄自私而在明察是非、公正無私,真正的寬大不在曲意媚俗而在與人為善。

【故事】

辛棄疾敬酒

1204年3月,著名詩人辛棄疾已是60多歲的老人,當時他被朝廷任命為鎮江知府。在任期間,他除了抓緊練兵,仍然揮毫寫作,他的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在一次宴會上,歌女們演唱詞人的新作《永遇樂·千古江山》,客人齊聲叫好,辛棄疾也很高興。忽然,辛棄疾說:“各位不要隻叫好,給我的詞提提意見吧!”

“不敢,不敢……”大家推辭著。

“詩不厭改嘛!人往往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也不容易看到自己作品的缺點,不知毛病怎麼改呢?各位不要顧慮,給我的詞提提意見吧!”說完他便挨個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