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六六、皮囊速壞,神識常存
【原文】
皮囊速壞,神識常存,殺萬命以養皮囊,罪卒歸於神識;佛性無邊,經書有限,窮萬卷以求佛性,得不屬於經書。
【譯文】
人的身體會很快朽壞,但是神識卻永遠存在,殺死各種動物的生命來供養身體,罪業終究收納到神識中;人的悟性是無邊無際的,而經書中的文字有限,用窮究萬卷經書之法來獲得了悟,悟性得來卻不屬於經書。
【賞析】
皮囊,佛家指人的身體。神識,佛家指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能藏識”,它能將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保存,使我們不停在六輪回道中,承受種種善惡報應。佛性,指人的覺悟之性。
佛家講十二因緣,說我們世人最初由一念無明而在行為上造了各種不同的業,這些業藏在我們的神識中,使人們受染神識而投胎,然後產生了色、受、想、行、識五蘊,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投胎之後,便對色聲香味以及思想產生相對執著,從而具有苦樂之感受和自我之意識。對因為苦樂而產生愛欲和貪求。這些經驗都收納在神識中。研讀佛經,就是要通過其中的文字,去認取超越生死纏縛、轉識成智的方法。
【故事】
溫公警枕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司馬光曾被皇帝封為溫國公。後人多稱他為“司馬溫公”,他從小聰慧過人,被人們稱為“神童”,但他並不驕傲。
為了每天早起讀書,他請木匠做了一個圓木枕頭。用這個枕頭睡覺,睡熟後隻要一轉頭就會滑下來,頭磕在床板上,人馬上就驚醒了,於是馬上爬起來讀書。
就這樣,司馬光孜孜不倦地學習、讀書,事業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溫公警枕”勤奮的故事,也就成為後人爭相學習的事例。
一六七、聞謗勿怒,見譽勿喜
【原文】
聞謗而怒者,讒之隙;見譽而喜者,佞之媒。
【譯文】
聽到毀謗的言語就發怒的人,進讒言的人就有機可乘;聽到讚美恭維的話就沾沾自喜的人,諂媚的人就乘機而入。
【賞析】
即使心胸比較開闊的人,其常情往往是:當正直的人向你進言時,你可以受到感動卻難以有喜悅的心情;卑鄙的小人向你說虛假的奉承話,你可以一笑了之卻不會發怒。這是人性中難以避免的弱點。
正如牆上什麼地方有縫,風就會吹進來。如果隻喜歡好話,聽不進批評之言,別人自然會投其所好,進讒獻媚之人就有機可乘了。
【故事】
曹操橫槊賦詩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據勢力,控製了朝政。他又親率83萬大軍,直達長江北岸,準備渡江消滅孫權和劉備,進而統一全國。
208年冬,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擺酒設宴,款待眾將。”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長江宛如橫飄的一條素帶。再看船上眾將,個個錦衣繡襖,好不威風。
曹操躊躇滿誌地說:“我自起兵以來,為國除害,掃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現在隻有南方我還沒得到,今天請你們來,為我統一全國同心協力,日後天下太平,我們共享榮華富貴。”
文武大臣們都站起來道謝,曹操非常高興,他先以酒奠長江,隨後滿飲三大杯,並橫槊告訴眾將說:“我拿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達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誌,在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們唱和吧!”
接著,曹操唱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繞樹三匝,無樹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刺史劉馥說:“丞相,這首歌裏有不祥之音啊!”
曹操聽了非常生氣,便乘著酒勁用槊將他刺死。
劉馥的話沒有說錯,曹操樂極生悲。赤壁一戰,他險些把命丟在了長江裏。
一六八、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
【原文】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譯文】
他人勝過我並沒有什麼害處,這樣他便不會在心中積下對我的妒恨;我勝過他人不見得是福氣,也許會有難以預測的災禍發生。
【賞析】
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古人亦說:“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所以人們的處世哲學應是:既不願落人後,亦不願領人先,追求中庸之道。
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太冒尖,在各方麵勝過別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擊,而與世無爭者反而不會樹敵,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說“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但是現代社會也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大家都不爭先,都去爭“後”,那麼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呢?當然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不致遭人暗算,也要收斂鋒芒,做到:“有真才者,不必矜才。有實學者,不必誇學。”
【故事】
段秀實秉公執法
郭晞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三兒子,他在鞏固唐王朝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被皇上封為左散騎常侍之職。
一次,他率軍駐紮在邠州,由於軍令不嚴,營中一些將士仗著他的權勢,常常跑出去騷擾百姓,橫行街市。當地的節度使白孝德,由於害怕郭子儀父子的權勢,也不敢出麵查究。
段秀實過去是白孝德屬下的判官,現在已升任涇州刺史。當他聽到這件事後,十分氣憤,立即找到白孝德,要求讓他兼任節度使署的都虞侯,來處置這件事。
白孝德同意了段秀實的請求,他便把州裏的公務交給長史代理,自己搬到邠州節度使衙門辦公。
一天,郭晞的部下17人,結夥到集市上的酒館裏搶酒,不但砸爛酒館裏的許多工具,還刺傷賣酒的老人。段秀實聽到報告,立刻帶領役吏,把鬧事的17個兵士捉住殺了,將人頭掛在大街上示眾。 郭晞營中的士兵們聽說後,立刻亂哄哄鬧起來。全營的人披上盔甲,拿起武器,準備進攻節度使署。
白孝德沒有了主意,急忙把段秀實找來問他怎麼辦?段秀實冷靜地說:“沒什麼,我自己去解決這件事。”
白孝德要派役吏跟他一起去,段秀實不同意,隻找了一匹老馬騎上,讓一個年老腿瘸的馬夫牽著,慢騰騰地來到軍營。
軍營中士兵們一擁而出,段秀實卻笑著說:“殺我這樣一個老卒,何必戴盔披甲,何必那樣的氣勢洶洶!我不是戴著我的頭來了嗎?”
士兵們一時都愣住了。段秀實跳下馬來,嚴肅地對士兵們說:“常侍(指郭晞)有什麼地方對不住你們?副元帥(指郭子儀)有什麼地方對不住你們?”
士兵們聽他這一問,更愣住了。段秀實接著說:“你們要殺官造反,豈不是想害郭家?”
這時郭晞聞訊從營中趕來。
段秀實很嚴肅地責備他:“副元帥功勳蓋天地,應該全始全終。常侍你放縱士卒擾害百姓,如今又成群結隊,披甲執兵,不是作亂又是幹什麼?你們這樣幹,恐怕罪名要落到副元帥身上了。常侍你不想一想你郭家的功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