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3 / 3)

至於名聲,也應看得輕些,有時候刻意求名,反而不會有好的名聲,相反,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重名聲,甚至主動逃避名聲反而更受人尊敬,所以“逃名巧於邀名”。

【故事】

自大的車夫

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晏嬰有個車夫,他因能為相國趕車而感到自豪。

每次為晏嬰趕車外出時,他都得意洋洋地坐在車上,一手拉韁繩,一手高高地揮動著鞭子。

有一次,車夫為晏嬰趕車外出。在路上,車夫的妻子恰巧遇到自己的丈夫。看見他一副高傲的樣子在為相國趕車;再一看相國,卻是那麼謙恭。

妻子看到這一幕,心裏為自己的丈夫感到羞愧。車夫回到家後,妻子表示要離開他。車夫很吃驚,忙問為什麼。

妻子說:“你看晏嬰雖然身為相國,名揚天下,可是今天我見到晏嬰坐在車上,神情安然,態度謙恭。再看你,隻是一個車夫,卻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相國都那麼謙恭,你又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難道隻是因為能給相國趕車嗎?”

聽完妻子的批評,車夫很慚愧,從此變得謙虛了。

一七三、求福速禍,安然得逼

【原文】

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速禍,將自得福。

【譯文】

過分地追求福分,很容易促使禍事降臨;安然麵對突如其來的禍事,自然能轉禍為福。

【賞析】

凡事都有一個度,求取福分是人類的普遍心理,然而求福太過,鋌而走險,反而會加速禍事的降臨,正如氣球,如果吹得合適,就會飄升而起,如果吹得太脹,就會很快爆炸。這正是欲速則不達。

躲避災禍也是人類的本性,然而災禍降臨時,不能采取逃避的方法,隻有冷靜麵對,泰然處之,才能盡量將災禍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甚至化險為夷而因禍得福。所以古人教我們:“禍到休愁,要學會救;福來休喜,要學會受。”

【故事】

陳桓公助惡自食其果

春秋時期,衛國聯合宋、陳等國進攻鄭國。鄭莊公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就派使者去陳國,想與陳桓公和好結盟。陳桓公瞧不起鄭莊公,拒絕結盟。

當時,陳桓公之弟陳五父勸諫陳桓公說:“親近善人,友睦鄰邦,是國家非常寶貴的策略。您不答應鄭國的請求,就是助衛國作惡,那樣可能會對我國不利。所以,我請求您答應鄭國求和的要求。”

陳桓公說:“宋、衛這兩個大國難以對付,小小的鄭國能把我怎麼樣呢?”陳桓公最終沒有答應鄭國求和的請求。

結果,鄭莊公為了自保,首先率領大軍攻打陳國,打敗了陳軍。史學家評論說,為善的機會不可失掉,作惡的行為不該助長。陳桓公長期做罪惡的事,他的失敗是自食其果。

一七四、看書不可拘泥舊說

【原文】

看書隻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舊說,更不可附會新說。

【譯文】

讀書重在理清書中的道理,不受舊有學說的束縛,也不可盲目信從新的學說。

【賞析】

書是人類知識的載體,記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讀書貴在悟透書中所揭示的道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而啟發思維,增強理性。

但是任何學說,也隻是具有相對性,隨著時代變遷,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認識的深化,舊的學說也呈現出局限性,所以哲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書中記載的知識還要本著分析的態度,吸收正確的觀點,摒棄不正確的觀點,這樣才既能進入書中,又能跳出書外。同時,又不能因盲目疑古,而輕易信從新的學說,尤其是不能人雲亦雲地附會新說,也許在某些學問方麵,新說反不如舊說可靠。

讀書的方法很多,古人曾這樣總結: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讀書既要發現問題,又要思考問題,還要解決問題,這就是認知的過程。

【故事】

李清照的讀書經驗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很小的時候,就讀完了諸子百家的著作,並經常練習寫詩填詞。她讀書十分用心,許多書,她讀後,合上書本就能夠流暢地從頭背到底。

李清照還經常和丈夫趙明誠在晚飯後做讀書遊戲,各自說一件書上記載的事,然後由另一個人說出這個故事記載在什麼書上,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通過這種讀書遊戲,進一步鞏固學過的知識。 李清照不但讀書很勤奮,寫作也十分認真。一首詩詞的初稿寫出來後,她總要反複推敲,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

她自己曾經說:“詩情如夜鵲,三未能安。”意思是說寫詩的心情就像夜裏投宿的鳥,繞著樹飛來飛去,剛剛落下,感到不安定,於是又飛起;再落下,還不安定,於是重又飛起,這樣多次反複,也還是不能安定。這兩句詩,非常逼真地寫出了她那刻苦創作的精神。

一七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原文】

對棋不若觀棋,觀棋不若彈琴,彈琴不若聽琴。古雲: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斯言信然。

【譯文】

與人下棋不如觀人下棋,觀人下棋不如自己彈琴,自己彈琴不如聽人彈琴。古語說:“隻要能體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彈琴的聲音呢!”這句話說得很對。

【賞析】

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關鍵在於如何用心,與人下棋,固然有互相廝殺的樂趣,然而沉溺局中還不如觀看別人下棋,旁觀鬥心鬥誌有興味,可是觀人下棋太過投入,難免抑製不住想指點迷津,破了觀棋不語的規矩,所以還不如自己回去彈琴沉浸在旋律之中有趣,自我彈琴又不如用心聽彈更能進入境界。

彈琴是用心來彈呢還是無心來彈呢?先哲以為,“無弦之音”才是琴中的真境界。

【故事】

孔子學琴

孔子向魯國音樂大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師襄很滿意地說:“好,彈得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但孔子卻搖搖頭:“曲調我算是掌握了,但技巧運用得還不嫻熟。”

過了幾天,孔子已經彈得行雲流水般動聽,但他自己仍不滿意。又過了幾天,師襄說:“現在你彈得跌宕起伏,已領會曲子的內在精神了,可以練習新曲。”

孔子說:“還沒體會到作曲者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人呢?”

終於有一天,他跑到師襄麵前,興奮地說:“老師!我已經從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我想,他是周文王吧?”

師襄大為驚訝地站起身來,說:“說得對!這曲子正是叫《文王操》!”

這個故事正說明了,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在沒有真正學會之前,不要去學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