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2 / 3)

郭晞聽了,不禁汗流浹背,對段秀實下拜說:“幸虧段公教我以正道,真是大恩大德,我怎敢不從命呢?”

於是扭頭斥責左右:“統統解下甲胄,各自歸隊回營,有再敢喧嘩鬧事者,斬!”

一六九、閉門是深山,讀書有淨土

【原文】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譯文】

關起門就如同住在深山中一樣;能夠讀書就覺得處處都是淨土。

【賞析】

關上門戶,將塵俗擋在門外,猶如深居山林;將心門關上,把欲念放在心外,心裏皆是淨土。心在深山並不一定非要身在深山,隻看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時空。真正得道之人,處處是深山,處處是樂土,何需關門關心。

至於讀書明白人生至理,更可以淨化靈魂,故文人不可離書。

北宋詩人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自覺語言無味,對鏡亦麵目可憎。”

【故事】

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人。元代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王冕出身農家,七八歲時,他的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王冕總是默默地記住。到傍晚回家,他常常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非常生氣,就會打他一頓,可過後,他仍然是這樣。

王冕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

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

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麵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由此成為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一七○、欲見聖人氣象,必須胸中潔淨

【原文】

欲見聖人氣象,須於自己胸中潔淨時觀之。

【譯文】

想要見到聖賢通達之人的胸懷氣度,必須在自己內心潔淨的時候才能觀察到。

【賞析】

古人認為,“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聖人就是通達事理,學問、修養、氣度超凡脫俗的人,能夠立言、立德、立功而不朽。然而從本性上說,聖人與凡人是相同的,人皆可以成為堯舜。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心靈的純淨和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於他心中的雜念太多,而他自己還蒙昧不知。

要想成為聖人,首先要了悟生死關,看透名利關,繼而清除心中的雜質,讓自己純淨的心靈重新顯現,並幫助他人掃除心靈的垃圾。

【故事】

蘇東坡改菊花詩

一次,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他在宰相居所沒有見到王安石,卻偶然發現了王安石書桌硯台底下壓著的一首沒有寫完的詩:

“西風昨晚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想:隻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群芳盡落,但菊花能做霜雪,怎麼花瓣四處飄落呢?王安石恐怕是“江郎才盡”了吧?

於是,他揮筆續詩: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東坡寫完,便拂袖而去。

後來,蘇東坡貶官至湖北黃州府當團練副使。蘇東坡到任後的當年秋天,好友陳季常請他到後花園賞菊飲酒。

當時,正巧是刮了幾天大風之後,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隻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

蘇東坡一時瞠目結舌。

陳季常問:“你見菊花落瓣,怎麼這樣驚詫呢?”

蘇東坡講了在王安石府上改菊花詩一事。

蘇東坡感慨萬分地說:“我曾給王宰相改詩,以為他孤陋寡聞,誰知孤陋寡聞的竟是我自己。這事給我的教訓太深了。看來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以自恃聰明啊!”

後來,蘇東坡向王宰相“負荊請罪”,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蘇東坡特別謙虛謹慎了。

一七一、成名每在窮苦日

【原文】

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誌時。

【譯文】

一個人往往是在過窮苦日子的時候成名,而多在誌得意滿之時遭到失敗。

【賞析】

這正印證了困苦使人奮進,驕傲使人失敗的道理。

人在窮苦之日,向往著美好的生活,此時沒有優越的條件,沒有外界的幫助,因此容易立誌向上,常常以自己遭受的磨難來激勵自己,故能夠不斷努力進取而走上成功之路。而成名之後,生活優裕了,名聲大了,聽到的奉承話多了,生活也失去了目標,就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不知雲裏霧裏,生出驕橫之心。當初的艱苦奮鬥精神沒有了,精力和時間不再是用在創造而是用在消耗上,而人在這時也容易招致嫉妒,受到的攻擊也更多,不好自為之當然就會走向失敗。所以得意忘形之時,失敗正等著你。

【故事】

寇母教子“修身為萬民”

北宋寇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材。

後來,寇準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到家鄉,寇準的母親已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家人劉媽說:“寇準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後來,寇準做了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台戲班,準備宴請群僚。

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麵寫著一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這原來是母親的遺訓,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湧。於是立即撤去壽筵。從此以後,寇準潔身愛民,秉公無私,成為宋朝有名的賢相。

一七二、讓利精於取利

【原文】

讓利精於取利,逃名巧於邀名。

【譯文】

讓利於人比爭取利益更精明,逃避名聲比爭奪名聲更明智。

【賞析】

在處理“利”與“義”的關係上,將哪一個擺在第一位的問題,曆來是判斷一個人處世態度的重要方麵。傳統觀點強調君子取義不言利,實際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每個人都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環境中,完全不言利是不可能的,與其采取逃避的態度,不如正確地對待利,即“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同時在利益關係上也不能斤斤計較,因為爭小利有時既傷和氣,更傷大利,所以明智的做不進寧可少一些利益,而不傷彼此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