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3)

第十六章

一五八、可愛之人可憐,可惡之人可惜

【原文】

天下可愛的人,都是可憐人;天下可惡的人,都是可惜人。

【譯文】

天下值得去愛的人,往往都十分令人同情;而那些人人厭惡的人,往往令人十分惋惜。

【賞析】

世上總是好人多,因為他們保留了人類天性中善良的一麵,並且極力維護人類最美好的品德,由於他們不願用種種卑劣的手段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不願同流合汙去追逐不義,由此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境況有時很窘迫,即便如此,他們也心甘情願。

而有些惡人,在世上為非作歹,恣意妄為,喪失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麵,雖然他們的惡行有時候能夠得逞,但他們已經感受不到為善的快樂,就猶如感受不到和煦的陽光,嗅不到花朵的芬芳,聽不到孩童的歡笑一樣,這難道不讓人為他可惜嗎?

【故事】

項羽不回江東

秦末,在楚漢爭霸的戰場上,由於項羽在“鴻門宴”上坐失良機,致使劉邦的羽翼日益豐滿,最終導致了他烏江自刎的慘劇。

公元前202年歲末,漢王劉邦和韓信、英布、彭越等會師追擊項羽,韓信布置十麵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用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

項羽沒法突圍,隻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800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5000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隻剩下100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路。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帶著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隻見前麵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再點了點人數,隻有28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上來。

項羽把僅有的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帶著人殺出漢兵的包圍,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1000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8000多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隻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剩餘的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

楚霸王一人殺死了漢軍幾百人後,自己也受傷10多處。最後將寶劍往頸中一揮,一代雄主就此消亡。項羽死時年僅31歲。

一五九、事有急之不白者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譯文】

有些事在情急之中不能辯白時,寬緩下來,事情或許會自然澄清,不要急躁而引起更大憤怒;人有剛愎不聽勸告的時候,放縱他或許他會自然明白而改正,不要太急切反而會使他更為頑固。

【賞析】

“欲擒故縱,欲急故緩,欲強先弱,欲弱先強”,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處事策略;而“欲速則不達”則是失敗的教訓。遇到緊急又無法辯白的事情時,不妨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而急著想辯白清楚,又沒有足夠的證據使對方相信,也許會亂上添亂,疑上助疑。有的人性情急躁,一時不能聽從正確的勸阻,這時也不妨給他一點時間,讓他有機會自己思索,自我認識,這樣的效果也許比強行地勸阻好得多。

【故事】

七擒孟獲

三國時期,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為首的叫孟獲。諸葛亮親自率領50萬大軍,向南中進發。

諸葛亮對將領們說:“南中地形險要,離都城遙遠,所以孟獲他們才敢叛亂。這次出兵攻占城池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使他們心裏服氣,那樣他們才能永遠都不叛亂。”

蜀軍和孟獲的主力部隊第一次交戰,就輕易將孟獲活捉。孟獲不服氣,諸葛亮放他回去,繼續較量。

回去後,孟獲想乘著諸葛亮打了勝仗,放鬆警惕,晚上偷襲。但被諸葛亮識破,所以當孟獲衝進蜀軍大營後,再次被生擒。

此次孟獲依然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就這樣,孟獲被諸葛亮捉了又放,放了又捉,整整七次。

最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誠心誠意地歸降蜀國,再也沒有發動過叛亂。

一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原文】

人隻把不如我者較量,則自知足。

【譯文】

人隻要同境況不如自己的人比較一下,就自然會知足了。

【賞析】

人的欲望總是難以滿足,為此生出種種煩惱,如果能常回頭看一看不如自己的人,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有個故事說:如果你不慎摔了一跤,擦破了皮肉,你要想到幸虧沒有摔斷腿,如果摔斷了一條腿,你要想到幸虧沒有摔斷雙腿,如果摔斷了雙腿,你要想到幸虧沒有摔瞎眼睛,如果摔瞎了眼睛,你要想到幸虧沒有摔瞎雙眼,即使瞎了雙眼,你也要想到,幸虧這條命還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退一步思維”的方法。古人說:“要足何時足,知足便足。”看來滿足不滿足的標準就掌握在自己手裏。

【故事】

酒壇漏了

財主吝嗇鬼雇了吉多和幾個夥計做長工,讓他們住在一間上好的內房裏。

難道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其實,這房間原是吝嗇電小老婆的臥室,不久前,這女人暴病身亡,臨死時還“嘰嘰喳喳”地亂叫,吝嗇鬼疑心房內閑鬼,便嚇得不輕,如今,他讓吉多等人住,一來給自己壯壯膽,二來可以表示自己大慈大悲。

可是吉多等人住進去以後,什麼事也沒有。在牆角邊,他們發現有個大酒壇,裏麵足有百多斤酒。一天幹活回來,他們又累又冷,有幾個夥計想喝酒解乏驅冷但卻不敢,因為恐怕吝牆鬼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