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 / 3)

躺在一旁的吉多突然爬了起來,找來一根麥管,插進酒壇裏,說:“大家盡管喝,出了事我兜著。”這樣,夥計們夜夜都有酒喝了。一連幾天,三更半夜,吉多就學著女人的尖嗓子一驚一乍的說:“你們喝吧,喝吧,把它全喝光…”吝嗇鬼聽了,嚇得直哆嗦。

春節到了,吝嗇鬼破天荒地請來許多有錢有勢的人到他家喝酒。賓主坐定後,吝嗇鬼子笑著說:“各位仁兄到此,真是蓬壁生輝,鄙人有壇江南女兒紅,今是特地請大家來嚐嚐。”說完搖晃著南瓜頭叫家仆二狗把酒搬上來。

二狗應聲而去,可沒多久,他氣急敗壞地出來小聲對吝嗇鬼說:“老爺,壇裏的酒卻沒啦,不知叫哪個偷吃了。”

吝嗇鬼聽了,立時起了疑心,趕忙到了內屋,令人把吉多找來,蛤蟆眼亂翻地問:“你們這些具小子活夠了咋地?竟膽大包天地偷吃我的酒?”吉多睜大了眼睛,臉露驚訝地說:“老爺,你別亂說,我們怎敢偷吃你的酒呢?”

過了會,他拍拍腦袋,一副若有所悟的樣子,說;“噢,我想起來了,每天夜裏,我都聽見你家小姐子對她帶來的幾個仆人說:‘你們喝吧,喝吧J糧食是你們種的,稻穀是你們舂的,酒是你們釀的,你們累死累活的應該把它喝光,全喝光!’我聽了以後,趕緊用被把頭蓋起來,連大氣都不敢出,眼都不敢眨一下,你若不信,明天在房裏不妨再放一壇酒試試。”

吝嗇鬼聽後,不禁想起自己以前每天晚上聽到的可怕鬼叫聲,心裏是又氣又怕又恨又悔,隻好眼睜睜地看著吉多大橫大樣地走了。

為了不給自已丟麵子,吝嗇鬼隻好步履蹣跚地回到酒席旁邊,望著一個個望“酒”欲穿等得不耐煩的客人,哭喪著臉說;“‘各位見諒,本想請大家一醉方休,可是,小人的酒壇漏了。”

一六一、儉為賢德,貧是美稱

【原文】

儉為賢德,不可著意求賢;貧是美稱,隻在難居其美。

【譯文】

儉樸是賢良美好的品德,但不可著意去求取這賢的名聲;安貧往往為人所讚美,隻是能安於貧窮的人很少。

【賞析】

節儉是美德,但為求取儉的名聲而故意做出儉的姿態也大可不必。生活本來是多姿多彩的,奢侈不好,過於節儉而變得吝嗇也失去了儉的本意。

安貧樂道,是傳統的美德,可是能夠安於貧困,以守道為樂卻是很難的。《論語》載,顏回有賢德,一碗飯食,一瓢飲水,居住在簡陋的房屋中,人們忍受不了這種貧困,可是顏回卻不改變這種樂趣。顏回之所以不改變這種樂趣,是因為他潛心修道,拋棄了名利之心的緣故,但是有多少人能安於貧困不改初衷呢?

按現代觀點,要勤勞致富,盡快脫貧,隻是脫貧還要樂道,不要物質生活豐富了,而心靈卻貧乏了。

【故事】

生活儉樸的堯

黃帝之後,堯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堯很會治理天下,他整天戴著草帽,穿著草鞋,和大家一起幹活,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

當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總覺得是自己的過錯。

有人犯了錯,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堯自己以身作則,生活很儉樸。有一次,堯所領導的幾個小部落聯盟的首領前來拜訪堯。他們都穿著很講究的衣服。一來到堯家,立即愣了,他們怎麼也不明白,堯怎麼住這樣的草屋呢?再一看堯的穿戴,他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堯落落大方,將首領邀請進自己的草屋,讓大家席地而坐。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談著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領們從堯那裏受到教育,從此再也不講究排場了。他們像堯一樣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使大家逐漸過上了好日子。

一六二、喚醒夢中之夢,窺見身外之身

【原文】

聽靜夜之鍾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譯文】

聆聽寂靜的夜裏傳來的鍾聲,喚醒了生命中的虛無縹緲的世界;觀看清澈潭水中的月景,仿佛窺見了超越肉體之外的自己。

【賞析】

人生如一夢,何時是夢醒時分。從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宇宙空間來看,人類生命的出現隻是宇宙中極短的一瞬,文明隻不過是其中一夢。生命在闊大的宇宙時空中如此渺小,芸芸眾生也隻是世界中的細微塵埃,當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時,夜空中傳來悠揚的鍾聲,往往能使人頓悟,仿佛覺察到,生命中無論多大的喜怒哀樂,都不過是夢中之夢,何必執著不忍舍棄呢?

肉身的我之外,還有一個自在的我,當明月將自己的身影投映在清澈的潭水中時,似乎可以感覺到身外之真我的存在,使人想要去探索那生與死永恒的刹那。

【故事】

孔子一生的追求

春秋時的教育家孔子3歲喪父,後隨母親移居闕裏,並接受母親的教育。

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誌於學。及至長大,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孔子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30歲時,孔子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家裏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

51歲時,孔子任魯國中都宰,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

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美女,終日迷戀酒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

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麵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五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

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