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四四、以正斂放,以趣通板
【原文】
才人之行多放,當以正斂之;正人之行多板,當以趣通之。
【譯文】
有才華的人行為多灑脫不受約束,應當以正直來約束他;正真的人行為多過於刻板,應當以趣味使他融通一些。
【賞析】
有才氣的人往往性格灑脫,不拘形跡,因此就應當以正直來約束他,讓他既才華橫溢又言行堪作表率,這樣才是錦上添花,人格也更圓滿,否則容易受人指責,為人忌恨。
正直的人比較堅持原則,在行為方式上也許會顯得刻板不近人情,因此就要以幽默諧趣來規勸他,使他的心變得活潑些。
這樣既堅持原則,又與人為善,外圓而內方,平易近人。
【故事】
管寧割席
華歆和管寧是東漢靈帝時人,在學堂兩人是同桌,感情很好。一天,老師要他們兩人開辟校園中的荒地。忽然,管寧的鋤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但他毫無所覺,仍然用力向前挖去。
華歆發現了這一情況,便問:“管寧,你鋤到一塊兒什麼?”
管寧回答:“管它呢,這是挖土,又不是掘財寶。”
華歆伏在地上撥土,高聲大叫:“哦,金子!喏,好大的一塊黃金!”
“那是你的財氣。”管寧仍然毫不在意地說。
華歆有了黃金,再也不好好讀書。管寧經常警告華歆,華歆也不聽。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官員坐著轎子從學堂門前經過。華歆想拉管寧一塊兒去看,管寧仍然專心讀書沒理會。
華歆出去看後,回來向管寧說話時,充滿了對當官的羨慕。
通過這兩件事,管寧決定不再與華歆為友,他果斷地割斷了兩個人同坐的席子。
一四五、疑善信惡,滿腔殺機
【原文】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譯文】
聽說別人做了善事,卻對此事抱懷疑態度;聽到別人做了壞事,卻相信此事。這是心中充滿敵意和惡念的表現。
【賞析】
鄭板橋說:“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為可惡,而我亦可惡矣。”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善念,當聽到別人有了好事時,無論是對方做了善事或有了進步,都會當作自己取得成績一樣感到由衷的高興,而聽說別人有了不好的事情,就會想也許會是傳聞有誤或對方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是事實,也希望對方能及時覺悟並改正,這才是與人為善的正確態度。可是內心很卑鄙陰險的小人卻不是這樣,當聽說別人有了好事時,或者懷疑其動機如何,或者充滿嫉妒之心,蓄意貶低、誹謗對方,而當聽說有人做了壞事時,則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反而感到無比快意。此種陰暗心理實在要不得。
【故事】
公孫閈花言巧語禍國
戰國時期,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和,長期互相猜忌。
一天,孟嚐君的門客公孫閈給鄒忌獻計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 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閈商量對策。公孫閈就派人帶著10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剛走,公孫閈就派人逮捕賣卜的人,在齊王麵前驗證這番話。田忌聞言非常害怕,隻好出走避禍。
田忌從齊國逃到楚國,鄒忌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說客杜赫對鄒忌說:“我願為您把田忌留在楚國。”
杜赫便去對楚王說:“鄒忌之所以和楚國不友好,是因為他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再返回齊國。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賞給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齊國。鄒忌便一定會和楚國很友好。”
“田忌是個逃亡在外的人,他現在得到了封地,一定會感激大王,如果將來他能返回齊國,也一定會使齊國和楚國很友好。這就是利用田忌、鄒忌二人的矛盾,有利於楚國的辦法。”
楚王聽了杜赫的話,果然把江南封給了田忌。齊國自從田忌出走後,屢打敗仗,直到最後被秦國兼並。
一四六、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汙便是清
【原文】
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汙便是清。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譯文】
能夠超脫世俗便是不平凡;能夠不同流合汙便是清高。處理巧妙的事情,愈要以樸拙的方法處理;處於暴露之處能善於隱蔽;處於動蕩的環境,要像處在平靜的環境中一般。
【賞析】
追求心靈的超凡脫俗,並不一定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奇特之事,隻要能保持心靈的純潔,不同流合汙,能出汙泥而不染就行,不汙就是潔。
在世俗之中還要注意講究藏韜隱晦的策略,越是機巧之事,越要樸拙,不可自以為是,表現自己的小聰明,而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越是在高處、明處,越要行事謹慎,不可招搖、炫耀,成為眾矢之的;越是麵對動蕩的環境,越要鎮定自若,隨機處置,不可忙中出錯,亂上加亂。
【故事】
清廉的父子
胡質,三國時魏國的一位太守,他為人正直,執政清廉,雖先後任過縣令和太守,但其家人一直過著很清貧的生活。
一年,胡質升任荊州刺史,他的兒子胡威從京都來看望他。父子在荊州相聚了十餘天後,兒子胡威要返回京都了。臨別時,胡質拿出一匹細絹,送給兒子以作為歸途中的盤纏。
胡威見到這匹細絹,不解地問道:“父親大人,您一向廉潔清白,不知是從哪兒得到這匹細絹?”
胡質說:“這是我從薪俸中節省下來的,給你做盤纏的。”
胡威在歸途中遇見一人。一路上百般照料著胡威。當胡威知道他是父親手下的一個都督時,立即取出那匹細絹,遞給這位都督,以償還他一路花銷的費用和情意。這位都督拒絕不收。
那都督看到胡威態度如此堅決,心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隻好十分尷尬地拿著那匹白絹和胡威道別了。
一四七、君子盡心利濟,即此便是立命
【原文】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譯文】
一個有知識有修養的君子,盡自己的心意幫助他人,使世間需要他,那麼,上天自然也需要他,這樣便是確立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賞析】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奉獻,整個社會是由每個生命組成的。一個人能盡心盡力地去服務社會,幫助他人,那麼生命的價值就得到了實現。就個人而言,生命隻是一段過程,在這有限的生命中,有人拚命享受,拒絕付出,這樣的人說他活著,不如說他是枯萎的生命。而珍視自己生命的價值,對生命負責的人,會盡力去做有益的事,讓生命之樹枝繁葉茂。
【故事】
梁國誌知恩圖報
梁國誌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裏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街坊鄰居見了,覺得梁國誌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裏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梁家。小國誌暗想,自己一定不能辜負鄉親們的期望。
由於梁國誌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所以長大後養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1741年,年僅17歲的梁國誌考中了舉人;24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狀元。
梁國誌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裏當官,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一四八、讀史耐訛字,閑居耐俗漢
【原文】
讀史要耐訛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橋,閑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此方得力。
【譯文】
讀史書要忍受得了錯誤的字,就像登山要忍耐山間的隘路,踏雪要忍耐危橋,閑暇生活中要忍耐得了俗人,看花時要忍耐得了劣酒一樣,這樣才能進入史書佳境中。
【賞析】
從對史書的要求來說,當然應該拋棄無錯不成書的俗念,編印出一本完美的史書,這樣讀史的人就能縱情進入書中的境界,不致因為書中的錯字或斷簡殘篇而敗人興味,但是金無足赤,絕對的無訛是很難的,而且讀書也要能沉得住氣,發現訛誤不妨批注在文字旁邊,也是一種情趣,因此要在“耐”字上下功夫。
史書中發現了錯訛還可以訂正,生活中有些不如意的事卻很難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登到山中險處,踏雪尋梅遇到危橋,遇到世俗之人,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試圖改變反而會失去不少生活情趣,不妨也從“耐”字上做些文章。
【故事】
顧炎武讀書
顧炎武,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出生於南直隸蘇州府昆山。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他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青年時代,顧炎武發憤學習經世致用的學問,並參加昆山抗清義軍,失敗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
顧炎武的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的《日知錄》及《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著作聞名於世。
顧炎武從小時候起,就跟祖父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部書有294卷,他不但全部學懂了,還從頭到尾抄了一遍,可見他讀書多麼認真。
一四九、聲色娛情,何若淨幾明窗
【原文】
聲色娛情,何若淨幾明窗,一生息頃;利榮馳念,何若名山勝景,一登臨時。
【譯文】
在聲色娛樂中去求得心靈愉快,哪裏比得上在潔淨的書桌和明亮的窗前,陶醉在寧靜中的快樂;為榮華富貴而思前想後,哪裏比得上登高望遠賞名山美景來得真實。
【賞析】
榮華富貴隻是過眼雲煙,聲色的刺激也是短暫而易於消失的,倒是在窗明幾淨的環境中,臨窗而坐,摒除聲色財利的煩惱,留一方寧靜的天地在心,感受人生平和的喜悅,何樂而不為呢?
人們在為名利而奔忙,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當你麵對名山大川,在登臨的刹那,才會頓悟: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標。
【故事】
梁灝奪魁
梁灝,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人,出身宦家。梁灝少年喪父,由其叔父撫育成人。他曾從學於王禹恬,初考進士,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