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並不氣餒,仍然定期參加科舉考試,但始終名落孫山。
直到82歲那一年,他終於連中三甲,被皇帝禦批為狀元。
當皇帝召見他時,他表現的非常自信,和年輕人沒有絲毫區別。
梁灝對於自己已滿頭白發的高齡才得中狀元,一點也不以為意,因為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達到了目標。一五○、心上無事好快活,
何必情欲乃為樂
【原文】
若能行樂,即今便好快活。身上無病,心上無事,春鳥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閑得一刻,即為一刻之樂,何必情欲,乃為樂耶。
【譯文】
若能行樂,立刻就可以獲得快樂。身體無病,心中也無事牽掛,春天的鳥鳴是動聽的樂曲,春天的花朵是最美麗的裝飾。有一刻空閑,就能享受一刻的歡樂,為什麼一定要在情欲中尋求感官刺激,才是快樂呢?
【賞析】
人生的快樂在賞心樂事,不一定要在感官刺激中去尋求。當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心中舒坦沒有憂慮時,會感覺到無比的輕鬆快樂,會把春天的鳥鳴當作宛轉的笙歌,把春天的鮮花當作對大地的裝點。
快樂並不需要尋找,快樂就在我們心中。外在感官的刺激是短暫的,甚或是冒險的,短暫的快樂後麵也許是無窮無盡的麻煩,這些怎麼能與心中的閑適、心安理得相比呢?
【故事】
陶淵明飲酒
東晉時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個極好飲酒的人。他曾說過:“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他的一生,曾作過幾次小官,最後一次是作彭澤令。上任後,就叫縣吏替他種下糯米等可以釀酒的作物。正因“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晚年,他生活貧困,常靠朋友周濟或借貸度日。
可是,當他的好友、始安郡太守顏延之來看他,留下兩萬錢後,他又將錢全部送到酒家,陸續取酒喝了。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是一個政治黑暗、社會動亂的時代。
當時,門閥世族統治,等級製度極嚴,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的陶淵明,想在仕途上求發展,是極不利的。
雖說他做過像州祭酒、參軍之類的小官,但當時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卑汙險惡,也是為他正直耿介的性格所不容。
所以他的飲酒,正如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所說:“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
陶淵明在他的《飲酒》詩中,就曲折地反映出對現實的深刻不滿。
詩的最後幾句:“若複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其中蘊蓄著多少難言之隱啊!
一五一、興來醉倒落花前,
機息忘懷磐石上
【原文】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機息忘懷磐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譯文】
興致來的時候,喝醉倒臥在落花前,天作被子地作枕頭;在大石上忘記了各種心機,古往今來都像蜉蝣一樣短暫。
【賞析】
在大自然中,任我心自由自在地馳騁;在物我兩忘的意境中,將天地萬物置於空靈之中。這是何等快意、何等無拘無束的心境啊!
天作被衾地作枕,是多麼豪放無拘的舉動,萬物都如落花一樣,盛開過後就走向凋零,在短暫的時空中盡情享受這無盡的樂趣,人生無所取,又何必執迷而不醒悟呢?
蜉蝣是一種極小的生物,生命不過數小時之短,雖然朝生暮死,然而也卻是有生有滅,人生就如這蜉蝣小蟲一樣,有什麼不能忘懷的呢?
【故事】
以詩會友聚竹林
三國時有位文學家、音樂家,叫嵆康。他作得一手好文章,並能彈琴吹笛,可以說是深通音律。更值得人敬重的是,他是個很注重氣節的人,對竹子有種執著的愛。他認為做人應該向竹子學,挺直不彎,四季常青,不分高低,株株有節。他把竹屋修建在一片竹林中,竹屋前放了一張竹桌,竹桌上放著文房四寶和竹笛,他平常坐在竹椅裏,讀書寫詩,彈琴吹笛,悠閑自得。
科康本人氣節清高,交朋友也很嚴格,常常以竹量人,不三不四、不這無術、沒有德操的人不與交往。
有一天,他正在竹林中沉思,忽聽有人進了竹林,便提起筆,想寫幾句拒客詩,剛寫好一句,聽到腳步聲近了,便扔下筆匆匆鑽進密林深處躲了起來。
來人名叫阮籍,是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他來到竹屋前一看沒有人,以為措康不在家,轉身剛要走,忽見竹桌上的詩箋上有行字,仔細一看,寫的是“竹林深處有籬笆”,墨跡還沒有幹。阮籍見狀,明白這是主人寫的一句拒客詩。阮籍一笑,提筆在那句“竹林深處有籬笆”後麵寫了句“籬笆難擋笛聲轉”。然後拿起桌上的竹笛使勁地吹了起來。
這一吹可不要緊,來找栩康的人一個個循聲而來一共又來了五個人,他們是:山濤、向喬、阮鹹、王戎、劉傳。
這些人隻見阮籍獨自吹笛,不見攏康身影,間阮籍這是怎麼回事。阮籍把頭擺向竹桌上的詩箋,一語不答,隻顧吹他的笛子。
大家讀了詩句,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於是一人一句在下麵聯起詩來。
秘康躲在竹林中,原想來人見不到他會回轉的,沒想到來人不但不走,反而越來越多,無奈隻好出來相見。
一見栩康出來,阮籍哈哈一陣大笑,然後說:“未來來,以文會友。詩箋上你起了頭句,看來是叫來人作聯詩的,我們都各聯了一句,你看看我們這些人值得一交不值?這就看你大筆一揮了” 描康微微一笑,拿起詩箋,隻見上麵寫道:
竹林深處有籬笆,
籬笆難擋笛聲轉。
笛聲換來知音笑,
笑語暢懷疑筆端。
筆筆述誌走詩箋,
箋箋錄下珠璣言。
箴語共話詠篁句,
嵇康一看聯詩每句起頭之字都是竹字頭,心想:來者都是崇愛竹子之人,值得一交。於是便提筆在後邊添了句:
篁篁有節聚七賢。
從此後,這七人成了好友,常常在竹林裏述誌論詩,無所下談,後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一五二、煩惱之場,何種不有
【原文】
煩惱之場,何種不有,以法眼照之,奚啻蠍蹈空花。
【譯文】
在世間這個煩惱場中,什麼煩惱都有,用法眼來觀察,隻不過是像蠍子攀附在虛幻的花上。
【賞析】
法眼,佛家認為的五眼之一。佛家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和天眼僅能見事物幻相;而慧眼和法眼能洞見實相,僅次於佛眼;佛眼即如來之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見。《諸經要集》曰:“五眼精明,六通遙飆。”《無量壽經》曰:“當眼觀察,究竟諸道。”宋人嚴羽《滄浪詩話》曰:“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
一切煩惱都像蠍子趴在虛幻的花上,蠍子對虛幻的花能有什麼傷害呢?正如佛祖參悟到人有心才有煩惱,無心何來煩惱呢?
【故事】
無求於人
有一個擁有千金的富人對一個窮人說:“我非常富有,你為什麼不奉承我?”
那個窮人說:“你有錢是你的,與我有什麼相幹?我為什麼要奉承你呢?”
富人說:“那麼,我把自己的1000金分一半給你,怎麼樣?”
窮人說:“如果你分給我一半,那麼就是你500金,我500金,你我的財富就平等了。我同樣沒有必要去奉承你。”
富人又說:“若是我把1000金全部送給你,你應該奉承我了吧?”
窮人回答:“若是你沒有了千金,而我得到了它,你又當奉承我了。”
一五三、休便休去,了時無了
【原文】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了無時。
【譯文】
隻要現在能夠停止,一切便終止了;如果想要等到事情都了時,那麼終究沒有了盡的時候。
【賞析】
人總有無盡的欲求,事物也總在不斷地發展,期盼著事物自動停止下來不現實,所以要及時選擇恰當的時機,當機立斷,當止則止。
停止與發展是相對的,想尋求到一個絕對終了的時候很難。所以凡事能夠告一段落,就可以主動作罷,不必糾纏於非得一個徹底了結的時候,也許在等候中已經錯過了很多停止的機會,也許在等候中你已經承受了很多的痛苦,再想停止已經晚矣。
得了時且了,乞丐似地永無滿足的索求帶給人的隻是虛幻的滿足,其實自我的本心已經很圓滿了,隻是你沒有發現罷了。
【故事】
喝茶敗家
某一財主非常富有,家有豪宅良田,三妻四妾,家產萬貫。此人無不良嗜好,唯一的愛好就是喜歡喝茶:鐵觀音、大紅袍、烏龍茶、西湖龍井等天下名茶,均有所藏。所以,他對懂茶之人格外敬重,對愛茶者不分高低貴賤,凡來訪茶友,一律熱情招待。
他的家人來報,門外有一乞丐前來品茶。財主想,無論是誰,隻要愛茶,便為我的朋友。他讓家人將乞丐快快請進來。財主與乞丐在茶亭坐定,家人端上紅木茶桌,紫砂茶具,沏上上等龍井,不久,茶香就飄滿茶亭。
乞丐小抿了一口,說:“茶是好茶,但用的水不行。”
財主說:“用的是井水。”
乞丐說:“換成山泉水再沏。”
財主忙命人上山取來清澈泉水,重新沏茶。財主一喝,果然潤滑爽口。
乞丐複品茶,說:“這次茶好,水好,但柴不行。”
財主說:“燒茶用的是山上的幹柴。”
乞丐說:“柴分陽坡之柴和陰坡之柴,你用的柴,是陽坡之柴,長在山的向陽坡上,生長期短,柴幹火燥,煮茶的速度太快。應取陰坡之柴,就是長在山的背陰坡上,生長期長,堅柴慢火,煮的茶才好。”
這時財主對乞丐已刮目相看,忙命人取來陰坡之柴,重新煮茶。再次品茶,財主隻覺滋味醇厚、回味悠長。
乞丐喝後,說:“這次茶好,水好,柴好,但壺不行。”
財主忙問:“哪有好茶壺啊?”
乞丐從懷中掏出一個布包,層層解開,原是一把古香古色的茶壺。
財主用山泉之水、陰坡之柴、乞丐之壺重新沏茶,喝後,隻覺如夢如醉,妙似仙界。
此時,財主對乞丐已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對乞丐說,他願用所有家產來換他的這把茶壺。乞丐笑著說:“嗬嗬,我之所以成為乞丐,就是當年和你一樣用所有家產換了這茶壺。喝茶敗家的啊!”
一五四、意亦甚適,夢亦同趣
【原文】
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拂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藉以臥。意亦甚適,夢亦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