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故事】

磬中除“妖”

古時候,人們常將難以捉摸的自然現象當成是長怪作祟,而一旦運用科學解開疑團,妖怪也就被清除了,下麵就是個科學除長的故事。

唐朝時候,洛陽附近的寺廟裏有一個和尚,他屋子裏的銅磬,常常自己就無緣無故地響起來。聲音低沉、柔和,象一隻小蜂在嚶嚶地飛動。和尚感到非常的奇怪,以為是妖怪在作祟,磐一響,就嚇得魂不附體,麵如土色。不久就病倒了。

請了道士作法“除妖”,鬧騰半天,磬還是經常自己就響起來。和尚的病也一天比一天重了。

和尚有個好朋友,叫曹紹要(kui)。這天特意來看望臥病在床的和尚。和尚就把銅磬自鳴,捉妖也沒有捉到的事情告訴了他,曹紹虁一麵聽,一麵留心觀察那口放在桌上麵的磬。

正在這時,寺廟裏開飯,“當當當”地敲起了大鍾,鍾一響,和尚屋裏的磬也跟著發出微弱的嗡嗡聲。

“你聽,響了,又響了!”和尚忙閉上眼睛,渾身哆嗦,嘴裏不斷念叨著“阿彌陀佛”。

曹紹虁卻沉靜地瞅著那口臘梅花似的磐,側耳細聽。等大寺的鍾聲停了,磬的響聲也隨著消失了。這下,曹紹虁心裏全明白了。

“‘妖怪’找到了,就在磬裏。”曹紹夔說。

第二天,和尚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請曹紹夔來“除妖”。誰知曹端酒吃菜,說東道西,卻絲毫下提“除妖”的事。

和尚心裏暗想:“他真的能捉到妖嗎?他怎麼除法呢?”

曹紹夔吃飽喝足,既不燒香,也不念咒,從懷裏掏出一把挫刀,“哧哧”地把磬銼了幾道豁口。說聲“好了”,轉身就定了。

和尚看著那幾道露出新茬的豁口,感到莫名其妙。可是,說也奇怪,從此以後,磬再也不無緣無故地響了。

和尚心裏納悶,就把曹紹夔請來,問是怎麼回事。曹紹夔說:“磬裏沒有什麼妖怪,是你的磬和大寺裏的鍾頻率相同,所以,鍾一響,它就隨著小聲地響起來。銼了幾個口子,頻率變了,鍾響對它也就不能起作用了。”

和尚聽了大喜,病跟著也就好了。

一四○、太閑生惡業,太清類俗情

【原文】

人生莫如閑,太閑反生惡業;人生莫如清,太清反類俗情。

【譯文】

人生沒有比閑適更好的,但是太閑適反而做出不善之事;人生沒有比清高更好的,但是,太清高反而顯得做作。

【賞析】

閑適是一種難得的境界,坐在廳堂中,感受清風徐來是閑,當窗對月享受月色溶溶是閑,之所以為閑,是心無雜念,意在境中,能忘卻生活的忙碌與名利的誘惑,心中自有一番閑適的天地。然而,如果功底不夠深厚,心中追逐名利,萬念難平,而外在的身體又無事可做,那麼這種身閑心不閑的日子也許會生出種種邪念,為實現對名利的渴求也許會做下許多不善的事,正印證了太閑反生惡業的道理。

為人也是如此,清高固然可貴,但清高而至矯揉造作,令人生厭,這種清高還是少一些的好。

【故事】

蒲鬆齡赴宴戲權貴

清初著名文學家蒲鬆齡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聊齋詩集》、《聊齋俚曲》等。

朝廷裏有個翰林叫王漁洋,他是蒲鬆齡的好友。有一回,王漁洋設宴慶壽,特意幾次寫信請蒲鬆齡也來赴宴,蒲鬆齡見無法推托,隻好騎著小毛驢趕去赴宴。剛要進王漁洋的府門時,忽然來了四乘大轎,從轎子上走下四位官員:一個紅衣大個,一個藍衣小個,一個黑衣胖子,一個白衣瘦子。這麼一擠,蒲鬆齡就被推到了一邊。那個白衣瘦子還用眼角斜了一下蒲鬆齡,尖聲尖氣地說道:“一條窮書蟲子,也來這裏湊熱鬧,簡直豈有此理!”

蒲鬆齡冷冷一笑,回過身走到街上重新買了一份禮品,來到王漁洋的府門口,把禮品交給門人後,騎上毛驢頭也不回地走了。

再說王漁洋左等右等不見蒲鬆齡來,正在著急,門人過來送上了蒲鬆齡帶來的禮品,並告訴王漁洋說蒲鬆齡已騎毛驢走了。王漁洋不知怎麼回事,便吩咐人備馬.他親自騎馬朝蒲鬆齡走的方向追了過去。

紅衣大個見狀冷笑著說:“好大的架子!把他送來的禮品拿過來讓咱們見識見識。”

蒲鬆齡的禮品被打開了,原來總共有四個包:紅綢子包著根長穀草,藍緞子包著根短穀草,黑線子包著根粗穀草,白絹裏包著根細穀草。

這四個官員還都挺敏感,知道蒲鬆齡是在罵他們,可又一時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這時,王漁洋已把蒲鬆齡追了回來,這四個官員一見,頓時來了勁兒。黑衣胖子清清嗓子,怪聲怪氣地說:“早就聽說蒲先生文才出眾,怎麼老不見蒲先生金榜題名呢?”

蒲鬆齡微微一笑,說;“對功名利祿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棄筆從商了。”

白衣瘦子也裝出一副吃驚的樣子說:“經商可是很賺錢的事啊!可蒲先生為什麼衣衫不整?該不是虧了本吧?”

蒲鬆齡歎了口氣說:“大人說的一點不錯,我前些天去了趟登州,見到一批從南洋運來的象牙,大都是用綾緞包裹的,也有一些是用粗布包裹的。我當時以為綾緞包的總會名貴些,就多要了一些,幾乎沒怎麼要粗布包的。後來帶回家一看,氣壞我了!綾緞包的全是狗骨頭,粗布包的才是真正的象牙!”

滿堂賓客聽了,都會意地抿嘴而笑。那四位官員被窘得麵紅耳赤。

一四一、靈丹一粒,點化俗情

【原文】

胸中有靈丹一粒,方能點化俗情,擺脫世故。

【譯文】

胸中有一顆明淨的心,才能點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擺脫人世間的機巧心計。

【賞析】

心明如鏡才能洞察世情,靈丹一粒,才能治心病。

每個人都有一顆明淨的心,隻是有的人被世俗之塵所染所蒙,為名為利機關算盡,其心如明珠蒙塵,此時之心即有病。怎樣醫治有病的心靈?靈丹一顆治心病,所謂靈丹,就是真心對己,真心對人,讓蒙塵的心靈重新明淨。隻有保留這份純淨,才能點化俗情,擺脫世故,祛除“百病”。

【故事】

徐庶試主

徐庶是東漢末三國時期以才智聞名的才子。在漢靈帝在世時,他因為一個朋友報仇而殺了人。

殺人之後,他塗麵散披頭發,雖被官府抓住,但因為他容貌變化,官方無法弄清楚他究竟是誰,被看押了一段後,他的朋友們設法把他救了出來。從此,徐庶潛心學習,追求名師,學業大有長進,與南陽的司馬徽、龐士元、諸葛亮等人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