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佛家認為出世、入世乃是修行所必須的。然而在出世、入世問題上長久以來有許多爭議,許多人把出世法稱“真諦”,把入世法稱“俗諦”,真俗之分,把出世、入世分出了先後。實際上真正修行的人,都應該不放棄任何一件小事,將真諦、俗諦同存於心。因為出世的胸襟,便是一種看透世間真相的智慧,能夠對世間的事不貪戀愛慕。正是有了這種出世的胸襟,在凡俗的世間你也能遊刃有餘地掌握生命的方向,而不會與世俗同流合汙。
【故事】
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東周洛陽人。他和張儀同學於鬼穀子門下,學到了一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他們都想憑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出人頭地。
蘇秦想去見周顯王,可沒人給他推薦。於是他投奔了秦國,可是秦惠王不欣賞他的才能。
蘇秦耐心地在秦國等了一年多,眼看所帶的盤纏都快花光了。再待下去,恐怕連飯也吃不上,隻好悶悶不樂的回到洛陽家中。
家裏人看到蘇秦如此狼狽地回來,都非常看不起他。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給煮飯,父母也不願理他。
蘇秦非常傷心,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一番事業來。
蘇秦從此伏案苦讀,研究起《六韜》、《陰符》等兵法書,他每天讀書都讀到很晚,有時太累了便打起瞌睡。
蘇秦為了不至於睡著,準備了一把錐子,當自己困了時就拿錐子刺一下大腿,然後再繼續讀書。
苦讀了一年後,蘇秦改變策略,開始遊說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讓他們聯合起來,抵禦強秦,得到了六國國君的認同。
他以此獲得了六國的相印。衣錦還鄉時,他的家人夾雜在歡迎的行列裏,看見這種場麵,敬仰得俯伏在地,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一三四、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
【原文】
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一偈不參,而多禪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曉,而多畫意。淡宕故也。
【譯文】
有的人不認識一個字,卻富有詩意;一句佛偈都不參悟,卻很有禪意;一滴酒也不沾,卻滿懷酒趣;一塊石頭也不把玩,卻滿眼畫意。這是因為他淡泊而無拘無束的緣故。
【賞析】
不識字卻充滿詩情,不參禪卻充滿禪心,不喝酒卻明了酒趣,不玩石卻多有畫意,功利之外仍能找到無拘無束的意境,那麼這詩情、畫意、禪心、酒趣在哪裏呢,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沉溺於功利之心,拘泥於某種形式,則塵心過於執著,即使滿腹平平仄仄,也毫無詩意;即使在菩提樹下,也毫無禪意。太多的理性、太多的用心,束縛人性真情的流露,所以恬淡暢適,無為而為,才會滿懷意趣啊!
【故事】
王維的習慣
王維是我國盛唐時的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他和李欣、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並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
王維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王維吃苦耐勞,虛心好學,他在21歲的時候中了舉人,作了大樂丞,自此王維就開始了他的官仕生涯。
王維的仕途一路坎坷,有貶有升。但不管是升還是貶,王維從沒有因此而改變他的習慣。每次上朝回來,他都及時換上自己平時的衣服,把官服畢恭畢敬地疊好放好,以備下次再穿。
在古代,人們都很重視正式場合戴的帽子和穿的衣服,從不隨便亂放,以免丟失或弄髒。即便是破舊了,也要把它很好地珍藏起來。在實際生活中,不僅是衣服和帽子,其他的東西也應該放在固定的位置。
我們要向王維學習,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好處的。
一三五、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
【原文】
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心中多少樂,隻來種竹澆花。
【譯文】
眉間凝結幾許愁容時,就暫且去觀棋或品酒;心中的許多快樂,都可以在種竹澆花之間享受到。
【賞析】
愁從何來,從對世態炎涼變化的感受中來,這時不如去找一劑消愁的良藥。世事如棋局局新,觀人下棋,可以從棋局的廝殺中感受你爭我奪的變化,享受坐山觀虎鬥的樂趣。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淺酌慢飲中,可以發現許多事因過分在意才煩惱纏身,不如無事一身輕,酒作知己度人生。
樂在何處,樂在懂得生活的情趣,找快樂不如體會快樂。種竹澆花,其中就有無限的閑情雅趣,隻要細心品味,則其樂也融融。
【故事】
陸遊的書巢
南宋詩人陸遊少年時,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陸遊一生創作的詩歌很多,內容多為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的清新之作,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
陸遊曾給自己的居室取了一個非常雅的名字:書巢。
有位朋友問他:“為什麼會取這個名字呢?”
陸遊笑著說:“在我的房子裏,到處是書。而我,包括起居、疾痛呻吟、悲喜憂樂,始終和書糾纏在一起。在房裏想走動走動,一移步就會碰到書,所以,我叫它為書巢。”
朋友看了陸遊家的情況,那朋友笑著說道:“真是個書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