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人生的波折,有許多是人為的興風作浪。名譽、金錢、房子等等,無一不讓人垂涎欲滴,得到的自然心滿意足,得不到的,則怨恨,謾罵,乃至心灰意冷,感歎世態炎涼。人生是大悲大喜相加,得意失意相隨。其實,潛到生命的底層,便可以發現在大風大浪的生命表象下,生命的本身是寧靜的,既無炭火炙心,也無寒冰刺骨,悠然閑適得猶如魚在水中。
【故事】
衛懿公好鶴失國
古人言:“玩物喪誌”,過於沉迷所玩賞的事物,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壯誌。春秋時期衛懿公好鶴而亡國,可說是玩物喪誌的典型。
衛懿公是衛惠公的兒子,名赤,世稱公子赤。他愛好養鶴,如癡如迷,卻忘了自己的職責是治國。
在衛國,不論是苑囿還是宮庭,到處有丹頂白胸的仙鶴昂首闊步。許多人投其所好,紛紛進獻仙鶴,以求重賞。
衛懿公把鶴編隊起名,由專人訓練它們鳴叫和樂舞蹈。他還把鶴封有品位,供給俸祿,上等的供給與大夫一樣的俸糧,養鶴訓鶴的人也均加官進爵。每逢出遊,其鶴也分班隨從,前呼後擁,有的鶴還乘有豪華的轎子馬車。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為此向老百姓加派糧款,民眾饑寒交迫,怨聲載道。
鶴色潔形清,能鳴善舞,確實是一種高雅的禽類,衛懿公喜歡高貴典雅的仙鶴,本來無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廢朝政,不問民情,橫征暴斂,就難免要遭來災禍。
公元前660年冬,北狄人聚兩萬騎兵向南進犯,直逼朝歌。
衛懿公正欲載鶴出遊,聽到敵軍壓境的消息,驚恐萬狀,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紛紛躲藏起來,不肯充軍。眾大臣說:“君主啟用一種東西,就足以抵禦狄兵了,哪裏用得著我們!”
懿公問“什麼東西?”眾人齊聲說:“鶴”。
懿公說:“鶴怎麼能打仗禦敵呢?”
眾人說:“鶴既然不能打仗,沒有什麼用處,為什麼君主給鶴加封供俸,而不顧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淚,說:“我知道自己的錯了。”隨後命令把鶴都趕散。
朝中大臣們這才分頭到老百姓中間講述懿公悔過之意,招來一些兵將。懿公把玉塊交給大夫石祁子,委托他與大夫寧速守城,懿公親自披掛帶領將士北上迎戰,發誓不戰勝狄人,決不回朝歌城。但畢竟軍心不齊,缺乏戰鬥力,到了熒澤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衛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護著公子申向東逃到漕邑,立公子申為衛戴公。
朝歌淪陷後,衛大夫弘演前往熒澤為衛侯收屍,但見血肉模糊,屍體零落不全,隻有一隻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對肝叩拜,說:“主公一世風光,如今無人收葬,連個棺木也沒,臣且以身為棺吧!”說著拔刀剖開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納入腹中,從者隻好把弘演的屍體當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
朝歌自武王伐紂封其弟康叔為衛公時起,一直是衛國國都,至衛懿公共經曆14代君主。這期間在各諸侯國中,衛國屬於實力較強疆土較廣的大國。這樣一個國家,終因懿公好鶴而毀於一旦。
一三二、無事不樂而憂,是一座活地獄
【原文】
無事而憂,對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這便是一座活地獄,更說什麼銅床鐵柱,劍樹刀山也。
【譯文】
沒什麼事卻煩憂不已,麵對美景也不快樂,就是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這就像在活地獄中一樣,更不必說什麼地獄中的熱銅床、燒鐵柱,以及插滿劍的樹和插滿刀的山了。
【賞析】
地獄是佛教傳說中人死後靈魂受折磨的地方,地獄中有火海、刀山,還有燒熱的銅床、鐵柱等刑具。
一個人整天憂愁不堪,滿懷悲觀,就像生活在活地獄中一樣,心靈受到煎熬。有一個故事說,某老婦有兩個兒子,一個染布,一個賣傘,當天晴時,老婦在家愁眉不展,擔心他的兒子傘賣不出去,當天下雨時,老婦仍然哀聲歎氣,擔心兒子沒法染布。
有人勸她說,天晴時,你的兒子就可以染布了,你應該為他高興;天下雨時,你的兒子又可以賣傘了,你仍然應該為他高興。無論天晴還是下雨,你都應該高興才對呀!
可見隻要善於排解,是能夠逃出心中的活地獄的。
【故事】
左思發憤寫出《三都賦》
左思是西晉時有名的文學家,年輕時和一個叫潘安的人一起去洛陽求官,左思由於長相醜、思維慢,常受到別人的嘲笑。
左思對此並不感到氣餒,堅信自己能寫出流傳千古的作品。於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寫一篇《三都賦》。
他暗自用功,廢寢忘食地誦讀和摘抄優秀文章。
此外,他還不顧別人的白眼,上門請教有學問的人。就這樣整整過了10年,左思的頭發全白了,背也駝了,但他卻寫成了名揚千秋的《三都賦》。
《三都賦》寫出後,當時的洛陽一下被震動了,人們都想一睹為快。由於需要用紙手抄,一時間洛陽的紙價都上漲了不少。
一三三、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原文】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譯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胸懷,才能入世,否則,在塵世中便易受種種世俗影響而墮落。一定要有入世的準備,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則,就不容易真正保持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