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二九、人生三樂
【原文】
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
【譯文】
關起門來閱讀佛經,開門迎接最好的客人,出門遊賞山川景色,這是人生三大樂事。
【賞析】
人生樂趣很多,在於各人追求如何。佛經中充滿生命的智慧,讀後使人的雜念得到淨化,靈魂得到升華,讀之自然樂趣無窮;有好朋友來訪,品茗談禪,可享受思想共鳴的快意,自然會倒履相迎;走遍天下尋找山水名勝,領略大自然的造化,體會其中無限的生機,其樂無窮。所以從與自己心靈相契合者中,就會得到“樂”的享受。
【故事】
人窮誌不短的杜甫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長安由於得不到任用,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十分困頓。
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裏老大的不高興。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
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說:“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複尋諸孫。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後淒涼心境的表露。
後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暫時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裏,家裏都揭不開鍋了。
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小兒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衝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裏去討口飯回來吃。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
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3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一三○、眼裏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
【原文】
眼裏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胸中沒些渣滓,才能處世一番。
【譯文】
眼中沒有一點灰塵遮擋,才可以讀盡千卷書籍;胸懷中沒有一些成見,才能處世圓融。
【賞析】
讀書人如果帶著一己之見讀書,就永遠隻能接受適合自己心意的道理,而不能接受與自己意見不同的道理,因為“灰塵”擋住了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已經變形。所以要讀盡天下書,必須摒棄一己之見,以寬闊的胸懷對待書中的道理,莫叫“灰塵”遮望眼。
為人處世也是這樣,胸中應該清除不滿或怨恨的成見,坦坦蕩蕩,沒有任何陰暗的心裏,這樣與人相處時,才能十分快樂,即使有不如意之事,也能及時化解,公正對待,這樣就能圓融地與世人相處。
【故事】
張英讓鄰三尺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才子張英做了宰相。雖然當了大官,但張英做事依然謙恭有禮,並常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沒有一點官架子。
有一年,張英的妻子見房子很舊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院牆和鄰居的院牆緊挨著。張夫人就找鄰居商量,請鄰居向旁邊讓出三尺地盤。
鄰居聽了以後很氣憤,以為張夫人是因為丈夫做了大官,就仗勢欺人,所以堅決不肯讓出三尺地盤。
張夫人見鄰居這樣,也誤以為鄰居在故意跟她作對,於是生氣地給在京城的丈夫寫信,叫丈夫回來解決這件事。
張英接到夫人信後,回信說,凡事應將心比心,多替別人著想,時常反省反省自己,鄰居對老房子有感情,不願讓開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做官,妻子這樣做,很容易被人誤解。
張英信中的一首詩,一直流傳到如今,讓人感歎不已。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一紙書來隻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裏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夫人見到信後,十分羞愧。她沒說什麼,就主動拆了自己家的院牆,反而給鄰居讓出了三尺。
鄰居見張夫人這樣做,非常感動,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他知道誤解了張夫人,於是,也就把自己家的院牆向後倒退了三尺。
從此,兩家又成了好鄰居。而這讓出來的兩個三尺巷子,後來就成了南京最著名的“六尺巷”。
一三一、不作風波於世上
【原文】
不作風波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譯文】
不為世間的欲望興風作浪,自然沒有寒冷如冰或焦灼如火的感覺。